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转载 > 详细内容
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西北师大文学院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为例
发布时间:2013/7/25  阅读次数:2511  字体大小: 【】 【】【
  

李晓卫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

摘 要     在当前国内高校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教学质量,广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外国文学史作为一门在培养学生专业基础,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作用的课程,理应以精品意识加强自身建设,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为此,我们也积极响应和申报了不同层次的精品课程,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积极的实践,并努力尝试形成一些自己的特色,以期切实促进外国文学史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精品课程建设         外国文学史         思考与实践  

近年来,在国内高校的教学实践中普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而精品课程概念的提出和精品课程实际的建设,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它已逐渐成为衡量和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高等院校在教学实践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当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各种层次的精品课程建设和实践过程中也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即结合我们在外国文学史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来探讨一下相关的问题,期望与同行一起进行探讨,以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外国文学史作为一门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学乃至政治、经济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理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打破旧的教学模式,率先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事实上,我校的该门课程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进行改革的尝试,早在2005年精品课程建设伊始即申报了校级精品课程并获准立项建设,2012年又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近几年来,我们在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改革实践上,主要是以“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 的基本要求为宗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和着手进行的。

首先,充分发挥本课程所属学科合并的特点和优势来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上个世纪末,教育部在调整和规范学科设置时将中文专业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两个学科加以合并,产生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新学科。但是,由于课程性质的不同,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两门关系密切的课程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都还是分别开设的,我校该专业的教学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将比较文学的观念贯穿于外国文学史课程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以一种世界文学的宏阔视野来重新认识外国文学史中的各种问题。这样,既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他者的眼光来审视教学内容,同时,又可以从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作品,不断有所新的发现和启示。这对于打破既有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和局限,开阔学生的思想视野,扩大信息容量,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古代希腊神话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神话英雄传说中的英雄形象进行比较,从而认识和把握他们的各自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学、尤其是神话传说中,常常把那些意志品质顽强者和勤劳者形象视为英雄来歌颂,如“夸父逐日”中的夸父、“精卫填海”中的精卫、“愚公移山”中的愚公等。其实,这只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为标准得出的结论。而在西方,人们所崇拜的就不一定完全是以意志品质坚强和勤劳为特征的英雄,而常常是智慧和力量而见长的英雄,如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中的奥德修斯,英雄传说中赫拉克勒斯以及圣经故事中的大力士参孙等都比较典型。再比如,中西方神话在内容和表现形式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同特点。西方神话有一种神而人的人格化特点和趋势,神的身上富有人性,把神尽量人化或人格化;而中国神话则表现出人而神的特点和趋势,尽量地去渲染神与人的区别与不同,泯灭人性,把人尽量神化,从而对后来中国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较为明显和深远的消极影响。

通过深入地比较,可以看出中西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差异及其深层原因以及对各自的文化所产生的影响,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启发学生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作品,从而使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学习能够深入进去。这对于打破既定思维模式束缚,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扩大信息容量,更新知识结构,培养思维能力、辨别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二,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方法和手段也被广泛运用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中。我们在外国文学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也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网络时代的教学方式,把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网络视频资料以及电子邮件和通讯软件等多种手段,打破以往那种单一、陈旧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与学的各个环节上的互动和多渠道的联系,从而有效地调动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三,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方法和手段也是如此。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普遍得以运用的情况下,又不能完全依赖它进行教学,而是应该更加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和核心作用。但是,在当前精品课程建设的浪潮中,普遍存在着在一个误区,即过分地依赖多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品课程的建设似乎就是用PPT代替传统的黑板,把原来在黑板上书写的内容提前写在电子版上。这种情况在当下高校的教学实践中带有很大的普遍性,而这种情况目前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质是什么?是不是只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

鉴于此,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的课程建设和教学中认为,应该坚持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辅,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感受到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和文学的形象性特点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更应该能够领略到教师具有思想深度而又不乏独到之处的观点和见解。这大概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质。这样,也就对教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核心作用,真正贯彻精品课程建设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的标准。同时也给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断地进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培训,使之首先应该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同时,又掌握了先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便能够真正胜任较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第四,通过对一部作品在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转换效果的把握,多角度地去理解作品,这一方式也应该是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因此,我们在教授外国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时,除了教师深入细致的讲解和导读之外,适当地配合教学,给学生播放一些根据外国经典作品拍摄的影片,通过这种形象直观、易于被接受的方式,启发和帮助学生进一步去理解和把握作品。当然,在进行这类教学活动时,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去区分和把握语言艺术与影视艺术的转换中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和各自的优劣,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看故事、看热闹的层面上。

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与学的互动,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围绕具体问题尽量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打破以往那种教师从头讲到尾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例如,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的教学中,在讲到希腊神话及英雄传说时,启发学生对神与英雄的特征与区别进行探讨,找出他们各自的主要特征。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清楚了神与英雄的主要不同在于,尽管神在本质上是人的对象化,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神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但是神的身上具有人所天然无法达到的一些品行,而英雄的身上则表现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因素等等。再比如,在对哈姆雷特形象的教学中,根据“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原则,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对哈姆雷特形象做出自己的独特解读。

第六,在以往旧的教学模式下,养成了学生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即上课注重记笔记,考试主要背笔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一种记录机器而疏于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往往很高,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则较差,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而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改变以往那种上课注重记笔记,考试主要背笔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倡一种研究性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第七,由于现代社会的多样化特点,当下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即读书相对较少,这是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个软肋,从而制约着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和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作品,把对外国文学史课程的教与学建立在广泛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打破已有观念的束缚,尽量能够读出新意来,追求和实现经典重读的效果和作用。为此,我们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举办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促使学生读书学习。比如举办了“外国文学经典与我们——多元视野中的外国文学经典暨纪念查尔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 的重读经典学生学术讨论会,吸纳本校和兄弟院校的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活动,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培养学生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第八,在高校的教学环节中,适度的作业布置、安排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消化和巩固学习内容,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写作能力。所以,我们在外国文学史课程作业的布置上,有意识地将这一教学环节作为锻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不指定具体题目,只要求大概选题范围和写作规范,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也获得相应的效果。

第九,教材的选用对一门课程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它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标准和内容之一。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究竟应该使用什么教材?是统编教材还是自编教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规范,需要予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我们在外国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认为,无论是统编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应该体现科学性、规范性、通俗性的原则,要反映本学科的基本内容和范围,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自学的方便。因为学生更多的学习过程是在课堂外进行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在教材里不宜将一些尚不成熟、没有取得共识的观点纳入其中。此外,还应该注意教材编写的条理性和语言运用的明晰性等等。

现行的外国文学史教材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国外因素(既包括整体的翻译,也包括观点的借鉴)的参与,对很多问题都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和角度来立论和评价的,这其中就难免会有一些主观或误读的现象,而这些都是我们在教材建设和教学活动中应该着重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由于我校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各种层次(包括全日制本科生、函授生、自考生等)的学生数量相对较多,上述教学理念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行和实施,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初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也将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把相关的工作进行下去,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把外国文学史课程打造成真正的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精品课程。

                                         

                                                                                             刊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6期。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本栏最新发布
本栏热门信息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063号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