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文学 >
转载 > 详细内容
- 返观与重构:经典重拍的冷思考
- 发布时间:2011/9/19 阅读次数:3650 字体大小: 【小】 【中】【大】
2011 年5 月
第9 卷第2 期总32 期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May 2011
Vol. 9 No. 2 Sum No. 32
[收稿日期] 2011 - 05 - 02
[基金项目] 本文是西北师范大学三期“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创新团队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NWNUKJCXGC-
SK0303-1。
[作者简介] 韩伟(1975—) ,男,汉族,陕西子省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
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格萨尔学。
返观与重构:经典重拍的冷思考
韩伟,郭瑞雪
( 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 2010 年中国电视剧市场掀起了重拍文学经典著作的热潮。经典重拍剧过度追逐经济
利益,导致剧中充斥着感官宣泄和卑俗化表现。重拍剧对经典内涵把握和表现严重不足,导致文
学经典虚无化,具体表现为人文精神、历史理性、艺术韵味三方面的浅薄化和扁平化。本文试图
从民族文化、世界气派、文学经典的电视艺术转换几方面深刻反思经典重拍剧,以期对未来经典
重拍剧有所启示。
[关键词] 文学经典;重拍电视剧;经济利益;虚无化
[中图分类号] G 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917(2011)02-0084-08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被拍成
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幕,观众们欢呼雀跃,掀起了一
个个收视高潮,改编后的文学经典成为当时街谈巷
议的热门话题,甚至剧中的歌曲也红遍了大江南
北。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
野,近来又掀起了重新拍摄这些电视剧的高潮,分
外引人注目。2010 年2 月,程力栋重拍的《西游
记》在各大电视台上映;5 月,高希希重拍的《三国》
上映;9 月,李少红重拍的《红楼梦》上映,张纪中执
导的《西游记》、吴子牛执导的《水浒传》也在紧张
的制作中。每一部文学经典重拍剧的上映,都在纷
纷扰扰的争论中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化事件,一方面
是电视台、报纸高调追捧;另一方面却是网上普通
观众恶评如潮,一冷一热,引人深思。争论涉及演
员演技、特效使用、台词设计、与原著情节差异等方
面,随着重拍剧播放结束归于沉寂,新的重拍剧播
出后又争论不休。作为文学艺术的研究者,我们有
责任在这一热闹现象的背后做冷静的思辨,以期对
中国的电视剧制作有所裨益。
一、快感与卑俗:利益的角逐场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与
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我国社会已经悄悄步入
消费社会,电视剧的制作不再是艺术创作,而是一
个产业运作的过程。一部文学经典制作成电视剧,
从制片策划、投资到演员聘金、购买放映权,一直都
在形形色色的产业利益的权衡之中,一切都指向经
济利益的最终决定因素———收视率。为实现利益
最大化,电视剧制作者放弃了对艺术基本的追求和
虔诚,放弃了艺术家起码的良知和尊严,于是,我们
在重拍的电视剧中看到了最不愿意看到的情景:赤
裸裸的利益追逐导致艺术本体的极度萎缩。较明
显的表现为以下三种倾向:
( 一) 明星炒作带来眼球经济
这些重拍剧从着手拍摄就开始在各种媒体上
进行全方位狂轰烂炸式的宣传,这些宣传内容包括
巨额的投资、拍摄进度的跟踪报道、强大的明星演
员阵容、经过夸张渲染的唯美剧照、精心制作的片
花等。这些电视剧在上映之前就吊足大众的胃口,
对于能极大吸引观众眼球、带来可观红利的明星演
员更是进行过火炒作,以至于严重影响电视剧整体
艺术水平。
高希希执导的《三国》可谓不折不扣的全明星
阵容。陈建斌是近年来人气最旺的明星之一,他在
剧中所饰演的曹操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是
狡猾奸诈的枭雄,是眼光犀利的军事家,也是一位
感念天下苍生的文人,对人生极端敏感的诗人,是
三国时代最复杂、最富有人性魅力的人物之一,是
第9 卷第2 期韩伟等:返观与重构:经典重拍的冷思考85
剧中的灵魂人物。但陈建斌对这样一位人物的演
绎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他的表演成了对曹操的拙劣
模仿,曹操的雄才大略在他那里成了四处自吹自
擂,枭雄本色蜕变为计谋得逞的窃喜,犀利的军事
眼光简化为张狂的叫嚣,文人的悲悯隽永气质更是
消失殆尽。比如曹操与袁绍是儿时的玩伴,青年
时的战友,为天下形势所逼,被迫兵刃相见,他在
追杀袁绍时,内心应该充满了无奈与惋惜,但当陈
建斌歇斯底里的嘶哑声音“斩杀袁绍……斩杀袁
绍……斩杀袁绍……”响彻长空时,命运多舛、人
生无奈的复杂感情烟消云散,让人感到是变态的
仇杀般的快感;赤壁之战中横槊赋诗一幕,本来既
有大战在即的磅礴背景,又有曹操意气风发、感慨
良多的丰富内心体验,蕴藉深厚,但陈建斌赋诗
时,似乎是课文没背熟的蹩脚学生,仅剩文辞本
身,“建安风骨”丰富的人文内涵彻底消散在他那
看似庄重实则僵硬的表情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
因在于,明星们的文化底蕴不足、人文修养不够,
没有能力完美演绎经典作品中内蕴丰厚的人物内
涵。在利益和艺术之间,导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
明星,这一选择带来了辉煌的经济收益,也带来了
滑稽干瘪的表演艺术。
李少红执导的《红楼梦》似乎走的是重视艺术
的群众路线,其实从旨在遴选演员的“红楼选秀”的
活动开始,就处处暗藏经济利益的盘算,结果直接
戕害了《红楼梦》本身。“红楼选秀”的选拔范围宽
泛到参赛选手不读原著,甚至连人物关系、基本情
节都搞不清楚就可以入选的程度,这促成了成千上
万的追名逐利的年轻人参与,选秀结束之后,数量
巨大的选秀参与者和关注者就自然转变为新版《红
楼梦》的收看者。可以说,被媒体炒的轰轰烈烈的
“红楼选秀”是提高新版《红楼梦》关注度的成功营
销策略,却是甄选演员的最大败笔,这从剧中矫揉
造作、顾影自怜的表演就一览无余。新版的王熙凤
说完话总要喘着大气干笑几声,不仅丝毫没有演绎
出“富家出身、不可一世”的凤辣子的神采,反而让
人觉得十分做作;黛玉也是一脸的呆板,连葬花时
“花落人亡两不知”令人肝肠寸断的话都说得如同
忘词,岂能作群芳之首? 自己尚未入戏,又如何能
打动观众? 出现这种情景的原因要么是选出来的
演员没有领会《红楼梦》的精神内涵,要么就是缺乏
应有的表演才能。剧中用大量的旁白代替剧情与
一味进行选秀炒作、导演忽视对原著内涵的把握、
新演员忽视演技提高也不无关系。
( 二) 景观特效走向感官快感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影视制作方法的革
新,三部重拍剧不约而同地以大量的影视特技作为
创新的突破口,荧屏上原本充当配角的技术冲到前
台,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镜头成了主角,制造了一
个个“视觉奇观”。导演沉溺于用电子合成技术单
纯展现并刻意放大原著当中所描写的种种“景观”,
原因就在于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吸引观众注意力方
面,具有直观易感的压倒性优势,可以直接通过高
收视率攫取高额的商业利润。但是,“技术主义很
可能变成压迫人、限制人的异化力量,形成一种技
术拜物教。一旦文化的超越性为技术的实在性所
消解,文化便变成了一种娱乐和消遣。”[1]这三部电
视剧不惜血本的景观特效制造一个个单纯的“能
指”诱惑,忽视声画的独立价值,观众在这种诱惑下
放弃深层反思,走向了浅薄的感官快感。
新版的《三国》不仅制作风格向好莱坞看齐,且
耗巨资聘请国外电影特技制作人员,导演直言不讳
的宣称特技是最大看点。剧中三大战役及七十二
场小战役中均有特技身影,经过特技制作的战争场
面恢弘而气派,华丽而眩目,但精致的技术却成了
展现杀戮的工具:动人心魄的厮杀,血肉横飞的肉
搏,恶魔般肆虐的水火充斥荧屏,观众在画面的强
烈吸引下沉浸于充满暴力和血腥的感官宣泄之中。
新版《西游记》更是利用特技塑造一个个令人惊悸
的妖魔形象,以充满魔幻感的画面增加吸引观众的
噱头,满足观众的感官猎奇。就连十分生活化、大
可不必依赖特技的《红楼梦》也不遗余力地制作唯
美的特效画面,在没有任何质感的豪华空间中,向
观众兜售空洞的浮华梦想。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美学看,这三部剧中特效镜头遵循的是“本我”的
“快乐原则”,它可以引起强烈的“精神灌注”,使观
众沉浸在轻松愉悦中,这种快乐是属于低级感官
的、短暂的,快感之后会引起更大的痛感,只有把这
种快乐导向“自我”的“现实原则”、“超我”的“道德
原则”才是健康的,但这个过程是沉重而痛苦的,不
能较好地吸引观众。投资商追逐最大利益的目标
决定了他们只对浅层的“追欢卖笑”感兴趣,观众
快乐就能成就他们追逐利益的梦想,于是,他们就
对电视剧作为文化商品要提升观众精神境界的应
有之义弃之不顾。
( 三) 通俗化设计导致恶俗化效果
在消费时代电视剧制作者已经不再耻于承认
电视剧就是商品的说法了,电视剧制作听命于市场
86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5 月
的供求关系变化,把需求当信念,把利润当标准,把
热销当指南,他们打着“观众就是上帝”的大旗,为
了取悦观众,电视剧设计和定位唯通俗是求,电视
剧作为艺术的超越性在追求利益的冲动中荡然无
存,正如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所说:“商业目的通过娱
乐消遣的形式收买了无目的性的王国。”[2]重拍剧
一味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将名著的文化灵魂做减
法运算,将复杂的历史关系简化为男欢女爱的感情
游戏,将烛照人物思想世界的经典对白置换为市侩
气十足的大白话,制作者在庸俗的畅快中忘却了自
己身上沉重的文化责任。
新版《三国》《西游记》大量的爱情戏充斥始
终,大部分是背离历史精神、令人不齿的无厘头杜
撰,严重削减了经典固有的文化、艺术分量。新版
《三国》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与战乱频仍的大背景极
不协调的吕布和貂蝉、周瑜和小乔、刘备和孙尚香、
司马懿和静姝的缠绵爱情。貂蝉是司徒王允连环
计中的一枚棋子,刘备和孙尚香的结合是地道的政
治联姻,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原著中绝无产生爱情
的基础,导演似乎忘了这些历史事实,对两段爱情
津津乐道,乐此不疲,甚至不惜为此打断叙事。吕
布在剧中一改好色天性,变得多情多义,貂蝉也忘
情到几乎为吕布殉情的地步;作为蜀国之主的刘备
新婚夜竟然温情脉脉地对孙尚香说道:“瞧你的汗
水,把画眉都冲淡了。”为了魅惑观众,导演毫不吝
惜地将历史绑架在庸俗的爱情战车之上。与《三
国》庸俗的爱情戏相比,新版《西游记》令人咋舌的
感情戏完全是为了媚俗,剧中女妖精将唐僧掳去主
要目的不是为了吃唐僧肉延年益寿,而是为了与唐
僧成亲过日子,在女儿国中唐僧和多情的国王约定
“下辈子”再续情缘;连本是石猴的孙悟空也谈恋
爱,与白骨精的前世有一段未了情;白骨精为了与
天音王子的爱情美满才要吃唐僧肉,并最终为爱自
尽! “这种文本为媚俗而刻意制造‘俗’,遵从的是
单向度的资本生产逻辑,把电视剧作为纯粹的商品
来生产,而对电视剧作为文化商品的‘精神性、艺术
性’不屑一顾,由此促进了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恶
性循环。”[3]电视剧生产商为了迎合观众的“畸趣”
而制作品位低下的作品,观众的低级趣味因此固
化,反过来阻碍了电视剧艺术品位的进一步提高。
原著中的古白话文典雅隽永、简洁明晰,刻画
人物神形毕肖,极富韵味,有很强的时代感,很好还
原了历史情境。为了让观众轻易顺畅地进入电视
剧情景,这些古雅的语言被导演弃之如敝屣,取而
代之的现代台词不堪入目。我们随机抽取一二,便
可窥见现代台词的粗鄙面貌。例如《三国》中曹操
对陈宫说:“你要杀就杀,犹犹豫豫,搞得自己很痛
苦!”对部下说:“我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还是相当
地崇拜袁绍老兄的……”张飞说诸葛亮“死猪一般
的睡”;《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压在五指山下骂道:
“如来! 你这个卑鄙、无耻、下流、不要脸的小人!”
唐僧在女儿国中出谋划策道:“我有一法,可解决问
题,就是引入男人,自然繁殖……”猪八戒动辄就以
“这天儿不错啊”避免尴尬。这样的台词在剧中比
比皆是,不仅降低了原著的文化品位,而且直接导
致电视剧从媚俗进一步走向恶俗。
二、浅薄化与扁平化:走向虚无的文学经典
电视剧作为文化产业,从产业上讲,三部重拍
剧的商业运作十分成功,主要是由于媒体的高调炒
作、黄金时间播出; 从文化上看,三剧很难令人满
意。作为三剧改编基础的文学经典包含着丰富的
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审美趣味等文化信息,是一个
常读常新的世界。艾略特这样定义文学经典:“经
典作品只可能出现在文明成熟的时候,语言及文学
成熟的时候;它一定是成熟心智的产物,赋予经典
作品以普遍的正是那个文明、那种语言的重要性,
以及诗人自身的广博的心智。”[4]从三个“成熟”足
见经典在精神上的丰富、在文化上的饱满。我们要
中肯地判定经典改编剧的高下就需要一个广阔的
视角。恩格斯认为评判一部文艺作品质量的好坏,
无非有两个标准: 一是用“历史的观点”,二是用
“美学的观点”。[5]历史观点即作品的历史内容,指
作品反映的生活的深度、广度,这三部电视剧从深
度上讲没有悉心体察作为个体的心灵世界,从广度
上看对社会群体的命运和发展要求表现乏力;美学
观点即表现这些历史内容时所采用的审美形式所
达到的美学高度,从这个角度看,三剧表现手法单
一,视觉想象匮乏,采用的先进影视技术止于形式
的卖弄,毫无艺术张力。在三部重拍剧中经典成了
仅仅提供叙事框架的文化幻影,在求利、卖笑中,立
体的文学经典被砍削为浅薄、扁平的通俗故事,在
一个个“伪文化”狂欢中,文学经典求真、求善、求美
的追求走向了虚无。
( 一) 关怀个体的人文精神的丧失
电视剧是文化艺术品,“艺术活动就其本质而
言,不是模仿,而是揭示;不是宣泄,而是去蔽;不是
麻痹,而是唤醒;不是功利目的追逐,而是精神价值
第9 卷第2 期韩伟等:返观与重构:经典重拍的冷思考87
的寻觅;不是纯然的感官享受,而是反抗的承诺和
人类生命意蕴的拓展。”[6]成功的电视剧往往以细
腻多样的表现手法,深情地关注着每个个体的生命
价值,洞见人物心灵最细微的颤动,唤醒生命本然
的自由状态,揭示并试图恢复生命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使观众获得形而上的人文启迪。但是,面对技
术实用主义和商业拜金主义的双重威胁,电视剧关
怀个体的人文精神可悲地蜕变成对世界的“物质
化”观照。重拍剧仅仅用高科技手段来展现特效景
观,却没有运用高科技手段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
物隐秘的内心世界,挖掘科技表现人文精神的艺术
潜质,没能使电视剧在技术的、物质的外壳下获得
人文的光彩。另外,三部重拍剧不是致力于通过情
感的小视角获得反映社会生活的大视野,不是通过
人物具体而微的情感波动折射具有普遍意义的社
会价值观念变迁,反而把人物丰富的情感狭隘地表
现为吸引观众的言情噱头,注定了重拍剧人文精神
要输给拜金主义。
《三国》剧中的曹操,他位高权重而又出身卑
微,他执着追求天下一统的人间正“道”又不择手段
地滥用驭人之“术”,他是“建安文学”的典型代表,
有对“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生民涂炭的忧虑,
又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面对这
样一个有丰富人文内涵的形象,新版《三国》通过频
繁展现曹操吃零食之类的日常情景来塑造,只能提
示观众曹操也是凡人,却无法演绎他创一统天下大
业时内心的微澜、滥用权谋霸术时人性的扭曲,难
以获得触动观众心灵的力量。宝黛二人经历不如
曹操复杂,他们生于侯门绣户之中,长于妇人丫鬟
之手,但保持了一颗赤子之心,感情如诗人般细腻
敏锐,天地无情、人生有限的痛苦拨动着二人心弦,
两人精神上互为知己,在心灵契合基础上产生了爱
情,他们反思并反抗着腐朽的礼教。曹雪芹更是把
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怨恨、思考、希望都熔铸到宝玉
的形象里,“悲凉之雾,便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
者,独宝玉而已”。[7]新版《红楼梦》将二人表现为
陷于富贵的泥沼中、为爱痴狂的浅薄之徒,与曹雪
芹“谁解其中味”的期盼相去甚远。三剧都过分的
表现了弄权、浅陋、任情使性等人性弱点,普遍存在
剧作者对原著的人文精神解读过浅,对人物追求自
由的浩大心灵把握不足的问题,原著与重拍剧品格
高下之别,恰如王国维对欧阳修与周邦彦的评价:
“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
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贵妇人与倡伎之别。”[8]
( 二) 高远深邃的历史理性的衰退
一部作品经过时间涤荡成为经典,还在于她在
引人入胜的感性故事中蕴含着有普遍价值的理性
思考,这是一种包含了感性因素的历史理性,这种
理性往往包含着那个时代的进步要求,同时又契合
了人类共通的、永恒的社会理想,才激动了一代又
一代的读者。重拍剧应该展现这种历史的理性和
反思,以富有历史精神的肯定和否定把握社会生
活,由衷赞许使人类走向自由幸福的努力,无情鄙
弃拂逆进步的行为,使观众在欣赏经典的同时以理
性砥砺思想,获得悲天悯人的情怀,成为人类命运
的关注者和社会文明的促进者。令人失望的是三
部重拍剧极力解构引人沉思的理性,将经典等同于
观众身边的琐碎生活,重拍剧成了带着历史面具而
无历史理性的幻影,观众不仅不能经理性导引走向
崇高,反而在经典的幻影中空前地麻痹、沉沦。
淡化悲剧意蕴是剧中历史理性衰退的突出表
现。随着悲剧意蕴的淡化,悲剧特有的震撼人心的
力量做了除法运算,进一步影响历史理性的表达,
形成恶性循环。三国战乱中人们渴望良君贤臣创
造的清平世界,看到的却是乱臣贼子窃取天下的残
酷事实,在理想与历史的悖反中,在价值的无情颠
倒中,小说末尾写道“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
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分明流
露出作者无限的悲怆和迷茫;新版《三国》结尾是幼
年司马炎———日后三国归晋的晋武帝背诵“院中有
榆树,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
螂之在后,曲其颈……”,这个结局将司马氏诠释为
三国争雄的胜利者,也将此剧定格在翻云覆雨、攫
取权利的庸俗层面。追求仁政王道高远历史理性,
动人心魄的悲剧感在电视剧结束时荡然无存! 《红
楼梦》是一个悲剧世界,她是青年人的婚恋悲剧,是
走向没落的家族悲剧,是由“好”到“了”的人生悲
剧,传统的、现存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秩序只能带来
无穷无尽的悲剧,新的生活又那样遥不可及,悲凉
之感砭人骨髓并催人探寻新出路;新版《红楼梦》却
将这些深邃的理性思考化作万事皆空的出世思想,
人生失去意义,除了沉溺于颓废,观众还能得到什
么? 新版《西游记》几乎将结构作品的取经故事变
成佛教布道剧,却没有看到唐僧师徒历尽艰险到达
的西天佛国,可悲地存在着阿傩、伽叶二僧传经时
公然索要钱财的恶浊世风,存在着佛祖袒护二僧劣
迹的低俗境界……所谓的极乐世界并不完美,那么
“敢问路在何方”? 正是这些充满悲剧色彩的理性
88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5 月
思辨激励人们在痛苦中审视历史的灵魂,明兴衰,
辨善恶,在追寻理想社会中推动历史进步。
历史的碎片化和过度日常化是剧中历史理性
衰退的另一个表现。重拍剧缺乏对历史的整体把
握,没有通过纷繁的生活表象揭示历史的内在逻
辑,而把历史的细枝末节过分放大,俨然健美肌体
上生长的巨大赘疣。例如新版《三国》对导致三国
鼎立的黄巾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闭口不谈,对某
些不可思议的情爱片段大书特书,以致打断历史明
晰的线索,三国几乎成了啸聚江湖的混战,历史客
体几被淹没,遑论理性? 《西游记》《红楼梦》一奇
幻一真实,但共同的深刻处是表现封建社会末期人
性的逐渐觉醒,人们反抗束缚、追求自由的整体价
值取向,这种精神文化的转变是更为深邃的历史真
实,重拍剧不仅没有以清醒的理性将这种特殊的文
化关系揭示出来,反而津津乐道于《西游记》中三个
徒弟的打情骂俏,《红楼梦》中一群少男少女的嘻嘻
哈哈,真正的理性内核在这些日常的琐碎情节中益
发暗淡。
( 三) 丰盈悠长艺术韵味的消散
马克思指出:人之为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
造事物”,并以此来实现“自我确认”的。[9] 电视剧
只有采用特定的审美形式,才能使剧中的人文关怀
和历史理性以可亲可近的艺术形式实现,在“随风
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愉悦中化人养心。我们的
审美传统是不重写实重奇幻,不重情节重意境,不
重完形重余味。重拍剧的艺术形式只有契合这种
审美传统,追求空灵又丰盈,平淡却悠长的美,才能
与剧中的传统内容水乳交融。三部电视剧在艺术
表现上不尽如人意,在此,我就造成丰盈悠长艺术
韵味消散的因素谈谈个人的拙见。
第一,电视剧情节与思想疏离。电视剧的特点
是将思想诉诸于形象的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教育
人,但三剧中《红楼梦》以大量的旁白代替剧情,
《西游记》里唐僧不时跳出剧情大讲佛法,《三国》
用大段孤立的对白昭示人物心理。剧中多处思想
与情节呈割裂之势,情节较少甚至不包含思想,仅
仅是取悦观众的游戏;思想游离于情节之外,成为
抽象枯燥的说教,强烈的间离效果使剧作难有艺术
感染力。
第二,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假定性。新版《红
楼梦》掺杂了大量昆曲等戏曲因素,女演员配戴了
戏曲中才用的额饰,不仅千人一面,令观众难分钗
黛,而且不断提醒观众“这不是真的,你在看电视”!
要知道电视剧和戏曲不同,戏曲的唱腔之美,需要
观众“出乎其外”,清醒的意识到在“看”戏“听”曲,
方能细细品味,所以戏曲强调假定性;电视剧的感
染力却源于逼真性,亚里斯多德指出剧作感人是由
于逼真:“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
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
引起的”[10],重拍剧恰在这一点上弄巧成拙。
第三,空灵意境美的消失。完美的艺术品往往
是一个“不完全的形”,有许多空白点召唤着观赏者
依据自己的审美经验补充完善,写满、写实的作品
反而不美。在中国,道家讲“有”“无”相生,释家讲
“色”“空”无异,传统艺术受此影响,讲究虚实相
生,空灵淡远。重拍剧却反空灵之道而行,绞尽脑
汁将故事讲述得面面俱到,将所有场景落到实处。
貂蝉完成使命后不知所终,剧中偏偏要给她安排一
个殉情的结局,貂蝉由一位美貌的奇女子降格成令
人难以回味的村姑式人物。太虚幻境名为“虚”、
“幻”,导演偏偏搞得烟火气十足,太虚的幻美、太虚
的警示因“实”而消散。
最后,叙事节奏疏密缓急失当。叙事节奏紧张
激烈或淡远舒缓,不仅会影响观众的审美感受,而
且能够传达某种难以言传的人生况味。新版《三
国》《西游记》表现打斗、情爱场面时节奏慢篇幅
长,几十集泛滥的感性刺激使观众留恋于声色犬马
的肤浅快感,深层审美感悟能力衰退,审美心理失
衡,造成“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境皆乐;心
以为苦,则无境不苦”[11]的后果。《红楼梦》中大量
恍恍惚惚的快进镜头不仅失去了封建贵族生活的
雍容典雅气度,还徒然增加了现代人本来就很强烈
的焦虑感。面对令人昏眩窒息的快节奏生活,我们
“可以用种种不同的生活上的节奏来调和它”,“最
重要的是日常生活的平衡,要讲究‘慢’”[12],《红楼
梦》原著中那种缓慢的、委婉曲折的叙事风格,那种
自由漫流的生活纹理,展现了生命别样的妖娆多
姿,重拍剧如果把这种韵味表现出来,将产生非常
大的审美张力,成为缓解现代焦虑的一剂良药。
三、传统与现代:为经典重拍“立法”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电视剧已经成为最受
人们欢迎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2010 年8 月2 日
至8 月6 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连续五天报道文
化体制改革新闻,同时五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
义,温家宝总理连续两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
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目标,足见我国当前发
第9 卷第2 期韩伟等:返观与重构:经典重拍的冷思考89
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是由于文化产
业不仅带来经济上的巨大收益,还影响着整个民族
的文化心态,并以不易察觉的方式全方位改造着人
们的意识形态。电视剧制作业作为文化产业之一,
是经济化的艺术生产活动,得到观众的认可是成功
的标志,但是商业性不应该成为低俗化的借口,电
视剧如果不以健康向上的情调引导观众,而是盲目
跟风,茫然猜测观众的审美期待,是不能获得真正
的成功的。电视剧理论学者仲呈祥说过:“精品培
养高雅、文明、幽默的社会文化心态;平庸之作造就
浮躁、浅薄、媚俗的群体鉴赏陋习。”[13]经典重拍剧
是电视剧中的重头戏,引领着其他剧作的制作潮
流,更应努力达到社会影响、艺术价值与经济效益
三者的有机平衡,如何做好文学经典的电视艺术转
换是一个我们必须深思和回答的严峻课题。
( 一) 经典重拍剧应激活文学经典中民族传统
文化的价值,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电视剧
生产力
文学经典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形成绵亘古今的
文明链条的关键因素之一,文学经典中“有着在我
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快乐和悲哀的一
点残余”,而我们至今还“始终遵循同样的路
线”[14],这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贯通着我们民族
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了我们民族稳定的精神
内核,在经典重拍剧中必须重视表现传统文化,这
关系到中华民族能否在纷繁多样的国际文化中保
持自身的独立性。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
型文化的突出代表,她注重伦理对个体行为的规范
作用,强调个人对国家和家族的职责和义务,激赏
人与人之间的回报和温情,这种以伦理道德为本位
的价值标准,对金钱至上的世风、对成王败寇的残
酷竞争、对单纯法治的社会理念无疑有着补偏救弊
的积极作用。从文化产业角度看,美国的好莱坞大
片、韩国的电视剧虽气势逼人,但由于其文化底蕴
不足,影视剧的制作已经显出文化虚无、题材重复
的疲惫相。文学经典中凝聚着我国几千年的悠久
文化,她们多姿多彩,魅力无穷,成为电视剧制作取
之不尽的素材宝库,这种极富魅力民族传统文化必
将构成中国电视剧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那么,重拍剧怎样才能将这种文化资源优势转
化为现实的电视剧生产力呢? 最重要的恐怕是要
处理好尊重原著与原著的当代阐释之间的关系。
尊重原著是经典重拍剧激活民族传统文化价
值前提。名著的人物、情节已经家喻户晓,重拍剧
如果过度违拗观众的既有心理图式,会引起观众的
不满甚至唾弃。但尊重原著不能照本宣科,重拍剧
要尊重的是原著的基本精神、人物形象、艺术风格
等基本面貌,对诸如《红楼梦》中叔嫂逢五鬼、《西
游记》中阴阳灾异之类因果报应、封建迷信思想应
加以剔除。编导深刻理解、准确呈现经典著作的基
本精神是重拍剧的最起码要求,否则,重拍剧“不
像”原著,不仅有打着名著旗号招摇撞骗之嫌,观众
也不会买账;原著中的人物形象是对重拍剧的又一
重要约束,人物的性格构成、基本活动、人物间的主
配角关系不可以任意改变,强行改变会导致剧作主
题偏离原著,变成另外一部作品;每部名著都有自
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否精到地表现弥散在原著中
的艺术风格,关系到重拍剧是否能完美传达名著的
古典艺术神韵,是艺术家艺术感悟力和表现力的试
金石。即便新版《三国》没用“演义”二字,且以“大
型史诗电视剧”标榜自己,在观众眼里它并没有脱
离“重拍”的范畴,只不过在名著改编框架下赢得了
较大的自由。由于对原著崇尚忠义、尊刘贬曹等基
本倾向做的改动过大,致使观众指责它应改名为
“曹操传”或“曹魏演义”,即是不尊重原著带来的
恶果。
对原著进行合理的当代阐释是观众对经典重
拍剧提出的必然要求,是传统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
现实的电视剧生产力的关键所在。古典名著自身
的历史局限性为重拍剧用当代先进观念对原著进
行阐释和完善提供了可能;当代人的价值观和审美
趣味发生了变化,但观众依然希望与古典名著展开
对话,用古人酒杯浇自家心中块垒,就必然要求编
导在重拍过程中向当代观众的接受心理靠拢。重
拍剧也只有顺应观众要求,进行合理的当代阐释,
才能使古典名著焕发现代活力。但是,重拍剧的当
代阐释不能逾越尊重原著这个“度”。比如四大古
典名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视女性的落后观念,
这显然有违当代观众的价值观,重拍剧不约而同地
大量增加了感情戏,新版《三国》的感情戏给悲壮的
历史添上了一点阴柔美和人情味,这种阐释是可取
的。但具体情节设计信马由缰,感情戏淹没政治军
事主题,严重背离原著基本精神,就成为对原著的
“过度”阐释了。
( 二) 经典重拍剧应有世界气派
如今的国际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竞争,文
化竞争力正成为一个国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难以
替代的竞争力。韩国文化部部长南宫镇坦言:“19
90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 年5 月
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 世纪是经济发展的
世纪,21 世纪是以文化建立新时代的世纪”[15],文
化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往往以最温和的方式发
挥最大经济渗透辐射效应。“20 世纪30 年代,好
莱坞专家就知道了:在世界范围内,每英尺胶片的
美国电影带动了一美元的美国其他商品的销
售。”[16]如今美国不仅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而且
是第一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在其国内产业结构
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在出口额上位居第
一。中国作为电视剧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更应该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占有
率。电视剧产业的发展还关乎我国的文化安全。
电视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具有意识形态和文
化观念传播的功能,其品质优劣关系着一个国家、
一种文化的尊严和安全。正如和平演变战略的始
作俑者杜勒斯指出的那样:“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
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
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
题。”[16]如今非洲一些国家几乎不生产自己的影视
剧,任由欧美大片长驱直入,整个民族从语言到思
想全盘西化,国家疆界尚在,文化版图无存! 要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就必须有效应对后殖
民主义者的文化侵略,做好传统文化的现代整合,
以中华文化的历时性辉煌应对西方后殖民主义者
的共时性威胁。否则,异域文化就会乘虚而入,侵
蚀我们的文化版图,极有可能使我们在文化上“亡
国”。
经典重拍剧厚重的文化内涵使其有走向世界
的巨大潜能,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名著
是人类本质力量的艺术反映,经典重拍剧要善于从
文学名著中剥离出能够得到中外观众审美共鸣的
故事内核。古今中外文化模式千变万化,但艺术母
题却不外乎爱情、友谊、战争、仇恨……这些母题跨
越时代、跨越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审美认同。四大
名著中有很多这样审美共通性很强的故事内核,以
《西游记》为例,她至少包含了历险、正义战胜邪恶、
超越自我、追求绝对自由等故事单元,以前的影视
改编对正义战胜邪恶表现充分,而对颇为切合时代
精神的超越自我、追求绝对自由的内涵挖掘明显不
足,重拍剧完全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制作出既有原
著风采又有新颖深刻的时代内涵的艺术新品来。
新版《西游记》却剑走偏锋,对拒观众于千里之外的
佛家义理喋喋不休,毫无文化亲和力,不能不说是
重拍剧的一大遗憾。
重拍剧在顺应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同时,还要
特别重视民族性。我们当然不能采取狭隘民族主
义的立场,自说自话;同时又要严防打着国际化的
旗号搞全盘西化,用西方的价值观念偷梁换柱,置
换民族文化。名著中的民族文化精髓有穿越时空
的魅力,独具特色的东方神韵是中国艺术的美学标
志,经典重拍剧展现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中
国电视剧如果一味迎合西方趣味,不但不能令国外
观众真正满意,反而会在风格重复中丧失中国电视
剧作为“这一个”的吸引力。另外,我们重视民族
性,还缘于中国电视剧走向世界首先要开拓东南亚
市场的考虑。这些国家的华人观众受中国传统文
化影响,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名著重拍剧,他们渴望
在剧中看到正宗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寄托他们浓浓
的依恋故土和文化寻根的感情。
( 三) 在从文学艺术到视听艺术的转换中,重拍
剧要忠实于电视剧艺术的创作规律
艺术形式的变化会影响到内容的表达,一部文
学经典拍摄成电视剧不是通过表演、摄影等手段对
原著进行简单的“翻译”,黑格尔指出:“形式与内
容是成对的规定……理智最习于认内容为重要的
独立的一面,而认形式为不重要的无独立性的一面
……事实上,两者都同等重要,因为没有无形式的
内容,正如没有无形式的质料一样”[17]。文字阅读
需要借助于想象,电视剧则通过具象的声音和画面
来观照世界,艺术形式的变化会对内容产生一定制
约,小说中的内容不一定适合电视剧表演,电视剧
只有根据自身的艺术规律在忠实原著精神的同时
对情节进行增删剪裁,才能更好地表现原著内容。
影像在电视剧中占本体性地位,电视剧的叙事
方式是对话化、画面化的。这就要求重拍剧把小说
中大段的叙述和场面描写转化为演员的对话,将作
者通过全知全能视角展现的内容转化为第一人称
的表演来推动情节发展。电视剧排斥通过画外音
来照搬原著内容的叙事方式,这种缺乏影像意识的
重拍剧是文学的婢女,而不是独立自足的艺术品。
但在重拍中又不能因为电视剧的具象化表述系统
影响古典小说含蓄蕴藉之美的表达,尤其重拍《红
楼梦》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更要借助特定的影
视语言表现那种浪漫的、抒情诗式的写实风格。例
如编导可以利用摄影机拍摄机位和角度的变化细
腻展现人物心理;利用全景镜头和长镜头强烈的间
离效果,使观众抽身事外,体会画面无限的多义性;
用特写镜头和蒙太奇手法极大激发观众情绪的特
第9 卷第2 期韩伟等:返观与重构:经典重拍的冷思考91
点,使观众动摇性情,充分感受剧中人物情感;用音
乐伴奏使观众进一步沉湎于梦幻般的世界等等。
同时,重拍剧也要充分估计到具象化影像的负面作
用,电视剧艺术家对名著中观众敏感场面的影像表
现要适可而止,不可逼真失度。因为文字媒介和影
像媒介携带的信息量是不同的,影像是一种再现性
意指,和指称的原物有高度的物理同一性,这种高
度的逼真性带来的强烈感官冲击有时会破坏正常
的艺术表达,比如《三国》的杀戮场面、新版《西游
记》令人毛骨悚然的妖魔形象和法术,就破坏了原
著的美学和伦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周月亮,韩俊伟. 电视剧艺术文化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3.
[2] 霍克海默,阿多诺. 启蒙辩证法[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48 - 149.
[3] 王昕. 在历史与艺术之间: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文化诗学研究[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28.
[4] 艾略特. 艾略特诗学文集[C]. 王恩衷,编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90.
[5] 恩格斯. 致斐·拉萨尔[C]/ /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 人民出版社,1995:556 - 561.
[6] 胡经之. 文艺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9.
[7] 转引自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4 卷[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01.
[8] 王国维. 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M]. 吴洋,注释.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112.
[9] 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 51.
[10] 亚里斯多德. 诗学[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8.
[11] 李渔. 闲情偶寄[M]. 刘仁,译注.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35.
[12] 李欧梵. 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62 - 363.
[13] 仲呈祥. 批评标准与“观赏性”———银屏审美对话之二[J]. 中国电视,2001(10) :21 - 29.
[14] 朱立元,陆扬. 20 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2 卷[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72.
[15] 周月亮,韩俊伟. 电视剧艺术文化学[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75.
[16] 徐海娜. 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46 - 52.
[17] 黑格尔. 小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279.
A Reconsideration of Re - shooting Classic Films
HAN Wei,GUO Rui-xue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Abstract: An upsurge has been started ever since 2010 in reshooting classic films in Chinese film and TV market.
The overwhelming pursuit of profit in these re-shootings results in the phenomena of pursuing sensory satisfaction
and despicability. The re-shootings fail to present the implications of classical works,thus resulting in nihility of
literary classics in humanities,history and ar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culture,world atmosphere,and
TV artistic transformation of literary classics,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consider the recent re-shooting of Chinese
classics,hoping to offer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operation. ( Tr. hzy)
Key words: literary classics; re-shooting of TV films; economic profit; nihility
( 责任编辑孙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