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
访问次数
韩三洲 |
这本书是高尔基于十月革命前后编辑《新生活报》期间发表在该报一系列言论的结集,1918年曾出版过一次,以后高尔基准备再版,但一直未能如愿。直到1988年,这本书才从严密的封存中重见天日,而中国读者能看到这本书,则已经是八十年后的1998年的事情了。在以前,无论是从30卷本的俄文版还是从20卷本的中文版的《高尔基全集》中,我们都是无法读到这些文章的。 为什么《全集》不全,还要禁锢得像铁桶一样?就是因为这本书中的全部文章都是不合时宜的思想,主要是针对十月革命的前后布尔什维克的一些政策偏差而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愤怒、谴责和尖锐批判。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是过去我们从小说《母亲》和电影《列宁在1918》中所认识的高尔基,一只为革命奋力呐喊的“海燕”;然而也只有读过这本书,我们才能看到一个没有被片面化和没有被阉割的、一个真实的与完整的高尔基,都能感受到如本书封底所说的一种境界:“凡是渴望良知、善性的人都将在此沐浴人道主义的光辉。” 1917年的俄罗斯应该称为一个极端的年代,是各种政治势力的交锋都处于你死我活的年代,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在短短的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政权便两度易手、从沙皇帝制、资产阶级联合政府转移到布尔什维克苏维埃政权手中。然而,革命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在它失去约束的时候会变得更加冷酷无情。十月革命后的俄罗斯也是这样,充斥着以暴易暴的肉体报复,公开的口号就有“我们的一颗人头,要用你们的一百颗人头来换!”,人们甚至可以未经审判而随意处死和枪杀无辜者,浸染革命暴力中的青少年,人格的成长也受到扭曲。对此,作为人道主义者的高尔基表现出极大的忧虑,他在《新生活报》上呼吁:“在革命期间已经有一万次‘私刑’了!中世纪曾经发生过的卑鄙残忍的一幕,又重新出现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时代,而现在,面对每天都发生的残杀人们的兽行,我们又该谴责谁呢?”对这些悲剧,高尔基痛心疾首,“最令我震惊、最使我害怕的,是革命本身并没有带来人的精神复活的征兆,没有使人们变得更加诚实,更加正直,没有提高人们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们劳动的道德评价。 革命暴力同时还在摧毁着文化,剥夺着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这同样使高尔基感到痛心与震惊。革命“将藏书烧毁了,把钢琴用斧头劈掉了,把藏画撕碎了。”对此,他愤怒地呼喊着,“我们所正在做的比我们摧毁的还要污浊!”1918年5月,苏维埃政权关闭了数家报纸,近十家报纸被罚款;在彼得格勒,除去《真理报》与《红报》外,所有的晚报都被查封。一位出版事务人民委员部的委员解释说:“我们现在还容忍资产阶级报刊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胜利。但是,当我们将来在《红报》上声明‘我们胜利了’的时候,那就连一家资产阶级报纸也不准存在了。”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针锋相对地反驳道,“委员先生们在消灭言论自由的同时并不能以此来为自己获取好处,反倒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害处。”他尖锐地指出:“被迫害的思想,即使是反动的思想,也会获得某种高尚的色彩,激起人们的同情。”他还不妥协的提出,“不管政权在谁手里,我都将保留我批判地对待它的人的权利。”针对当时流行的革命口号“祖国处于危难之中!”高尔基的口号是“公民们!文化处于危难之中!” 面对革命后他不愿看到的现实,高尔基不断地感叹:“良心死了,正义被引到瓜分物质利益的事情上去了!”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权力毒素,“再没有比统治人的权力更卑劣的毒素了,我们应该牢记这一点,使得权力不至于毒害我们,把我们变成比那些我们终生反对并与之斗争的人更卑鄙的食人魔王。”他指责当时的苏俄领导人“已经中了权力的腐毒,他们耻辱地对待言论自由、人格和种种权利”。 听听这些不合时宜的思想语言,不再是搏击风雨雷电的海燕呐喊,分明是对现实极度失望后的不满与抗议,这声音与革命的潮流是那么不合拍,像是乌鸦的聒噪。当时,《真理报》曾发表匿名文章,指责高尔基的观点是“呻吟的庸人”,“酸腐的抱怨”,还不无讽刺地说,“本该教育人民的高尔基应当去接受人民的教育”。官方的报纸指责高尔基“不再是革命的‘海燕’而是革命的直接叛徒了。”他们称高尔基的这本《不合时宜的思想》是一部“不断扩展的对布尔什维克的起诉书”,“是在用工人阶级敌人的语言讲话”。就连《新生活报》本身,也只创办了14个半月就寿终正寝了。不过,作者的这本内容丰富、有重大价值的书倒是经历过70年的历史沧桑得以保存下来了。 1918年1月1日,也就是“革命正在深入”的日子里,高尔基在《新生活报》上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封意识到时局的悲剧性和对革命的命运怀着巨大忧虑的工人来信:“我担心,有朝一日群众将对布尔什维主义不满,对最美好的未来永远失望,将永远失去社会主义信念,将重新把目光全都转向过去,转向黑暗的君主制,到那时,各民族的解放事业就会死亡,就会再销声匿迹数百年,这一天已经不远了。” 令人痛惜的是,在七十年后的“8·19事件”中,这位工人的话果然不幸而言中,一个巨大的、代表着世界一极的、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轰然坍塌了,而拥有2000多万苏联共产党党员的工人阶级此时表现却是那么麻木不仁与无动于衷。这惨痛的历史教训,其隐患早已经从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初就深深地埋藏下来了。有鉴于此,今天来读这部《不合时宜的思想》,就更具有划时代的警示意义了。 稿源:中国学术城 |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