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原创 > 详细内容
一首人与命运抗争的赞歌——从亚哈形象的塑造看《白鲸》主题
发布时间:2014/1/9  阅读次数:3214  字体大小: 【】 【】【
  

                摘要:亚哈船长是《白鲸》这篇小说的核心人物,因而正确理解亚哈船长这一人物形象对理解《白鲸》的主题有着关键性的作用,麦尔维尔将《圣经》中的以色列王亚哈作为亚哈船长的底本,但他同时又对亚哈王这一原型人物进行变形,赋予了亚哈船长更为丰富的性格,从而使亚哈船长成为一个比原型人物亚哈王复杂得多的形象,通过对亚哈船长形象的解读,我们会发现,《白鲸》在某种程度上歌颂了人的主体性,是一首人敢于与命运搏斗的赞歌。

关键词:《白鲸》 亚哈     形象解读

现在,关于《白鲸》是一部有象征意味的小说已经没有什么疑问了,有人认为《白鲸》是一部反映善与恶的斗争的小说,也有人认为《白鲸》象征着旧的生产方式、伦理道德与新的资本主义之间的对抗,著名作家格非则认为麦尔维尔的《白鲸》是对霍桑小说中的主题“内心的邪恶”的重新书写。不可否认,这些说法都非常有道理,但《白鲸》中的人物形象却常常被人忽略,我认为,认识《白鲸》中的人物形象,特别是亚哈船长的形象,对理解《白鲸》的主题有很关键的作用。

首先,麦尔维尔对亚哈船长形象的塑造运用了《圣经》中的原型,亚哈船长的原型来源于《旧约·列王纪上》,据《旧约·列王纪上》记载,北方以色列第七代国王名为亚哈。一方面,亚哈王作为统治者有计谋、有才能,在政治、外交、经济方面均有作为,他与排尼基人联姻娶西顿王之女耶洗别为妻, 同南方强大的犹大国恢复和平外交又在亚兰都城大马色设军队防备亚述人, 从而稳固了周边局势。他曾带兵以少胜多打败进犯的亚兰人,并以饶恕亚兰王为条件在大马色设立集市长期获取利润。另一方面,亚哈王又有邪恶的一面,他亵渎上帝耶和华,娶耶洗别为王后随她敬拜巴力神为巴力建庙立像任耶洗别残害耶和华的先知又放走耶和华的仇敌亚兰王这些行为都与犹太教信仰格格不人,另外,他贪婪,强行夺走拿伯的葡萄园,并害死拿伯,这些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他的命运——死于沙场,死后被狗舔他的血。

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塑造的亚哈船长的形象显然与《圣经》中亚哈王的形象很相似。一方面,作为捕鲸船长的亚哈也同样有计谋、有才能,年轻时候在南塔开特岛也是数一数二的捕鲸能手,经历了四十年捕鲸生活的亚哈船长机智勇敢而且相当讲究商业效益是一个十分称职的船长,而在追捕无人能敌的白鲸时,他以金币诱惑同船水手,以慷慨激昂的话语欺骗水手与他共同追捕白鲸时,他的计谋才能显现得淋漓尽致。另一方面,亚哈船长与亚哈王相同,都不畏神,身为基督徒却祟拜火像波斯袄教徒一样迷恋与火有关的光、太阳和夏辰,当“裴廓德”号在日本海遭受台风雷电袭击、船上三根桅杆被燃着时他声称自己是“火神的真正孩子”,析求火神保佑但又叫嚣对火神的真正崇拜就是蔑视它,他蔑视一切神灵,用异教徒的血为自己的捕鲸标枪淬血,而他最后的结局也跟亚哈王相似,死在了自己的“疆场”——大海。

但是麦尔维尔在塑造亚哈船长形象的时候,又把亚哈船长塑造成一个与亚哈王迥异的形象。我认为,亚哈船长与亚哈王的相似只是表面的相似(他们的相同点只有不敬神和命运),亚哈王在《圣经》中是一个扁平、不丰满的形象,而亚哈船长在《白鲸》中却是一个丰满、有血有肉的形象,他们的异大于同。亚哈王在《圣经》中是贪婪的,非正义的,他害死拿伯并抢走拿伯的葡萄园,而亚哈船长则不同,他的形象在《白鲸》中是高大的,也可以说是熠熠生辉。

首先,亚哈船长的出场气宇轩扬,整个高大的身材似乎用坚硬的古铜塑成,在“笔直向前、固定不动、不畏惧的目光中,含有一种无限的、最坚决的、不屈不挠的神气,一种坚定不移的,永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其次,他有巨人般的力量和超乎常人的坚毅。他的鱼枪曾刺中无数鲸鱼,他的技术在南塔开特也是数一数二的。从斯达巴克的眼里看到了妻子和儿子,但如大禹治水,他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亚哈强制自己甩开儿女情长的包袱,英雄气壮地去追求他所向往的“事业”。再者,他不畏神权,顽强抗争。对上帝他不屑一顾,大声疾呼:“我笑你们,嘘你们,你们这些玩板球的人,你们这些拳师,你们这些哑巴柏克斯和瞎眼的本第哥佬!出来啊,打你那棉花包后面出来啊!”亚哈实现了爱默生在《论自立》中赞扬的那种个体自主精神,他也充分体现了个人价值的存在,甚至推起了整个民族自由进取的势头。此外,亚哈具有正义感。为了说明这点先得证明他要追杀的白鲸是罪恶的象征。站在亚哈本人的角度,莫比·迪克不仅是自己肉体上的大敌,也是理智上、精神上的宿敌,白鲸就像伫立在他前面的一堵墙,“一个犯人除了打穿这堵墙还有什么办法跑到外面去呢?”,因此白鲸是属于心怀恶念的神力的化身。他不惜受伤之躯要与这条恶行化身的白鲸敌对到底。他在鼓动船员时说:“我在它身上看到一股凶暴的力量,一种不可思议的恶念支持着那种力量。那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就是我所憎恨的主要的东西;不管白鲸是走狗,还是主犯,我都要向它泄恨雪仇。”这样以来,白鲸代表世间一切邪恶,杀死它,就可以铲除罪恶势力的存在。因此,亚哈捕鲸并非报私仇,也不是想赚钱当富翁,而是崇高的争议的举动。他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把追捕白鲸看作他命中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亚哈船长是经过变形的亚哈王,与亚哈王的邪恶不同,他充满正义感,有坚强的毅力,勇于抗争,然而最终失败,他与亚哈王不同的过程,却是同样的命运,他的结局使我们洞见了命运的力量和生命的虚无,从亚哈的悲剧中我们体会到人的渺小,生来孱弱而无知的人类注定了要永远进行战斗,而对手却是严酷的神。人不敌神的主题在《白鲸》的开头就早有暗示,即梅普尔神甫在捕鲸者小教堂的绝妙讲道。布道巧妙地改编自《圣经·旧约》的《约拿书》, 特别是约拿海上冒险的那部分。他在布道中企图证明上帝对人的方式是正确的, 个人的灵魂对上帝的关系难以确定, 需要考虑“自我”的本质。他坚持认为个人的意志应该服从上帝的意志, 个人的“自我”应该淹没在上帝的“自我”中。梅普尔神甫使用捕鲸的语言、通过捕鲸的故事建立了表现基督精神的似矛盾而正确的说法——最完美的“自我”只有通过消灭“自我”才能获得。梅普尔神甫告诉听众关于约拿的故事, 它记述了约拿犯罪、受罚与悔过的过程。梅普尔将他的观点阐述得清楚明白:“如果我们遵从上帝我们就得违反我们自己;正是在这种违反我们自己中, 包含有遵从上帝的困难”随着《白鲸》的故事的展开, 我们意识到关于约拿的布道是多么贴切。因为很快地在亚哈船长的航行中, 约拿的形象又重复出现了。亚哈带着复仇的目的开始了他的航程。他不顾船员们的意愿决心倾力追杀白鲸,因为自己的一条腿在一次航程中被它咬断了。然而约拿在最后的关头及时服从上帝的意愿从而挽救了船只,平息了风暴。亚哈固执己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船员身上,导致他自己和除以实玛利之外的“裴廓德号”船员皆遭灭顶之灾。在梅普尔神甫的布道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被鲸鱼救了的人,而在亚哈的航程中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被鲸鱼毁灭了的人。谦卑和服从是梅普尔神甫的“自我”的标志,而傲慢与自信则是亚哈的“自我”的标志。通过梅普尔神甫的布道我们知道约拿在鲸鱼肚子里呆了三天,后来获得了新生。要在精神上和宗教上获得新生只能丢掉旧的“自我”, 从而获得新的“自我”。作品通过梅普尔神甫告诉我们,要放弃个人欲望接受神的意志,才能死而后生。这就是命运,亚哈被严峻的命运所束缚。“裴廓德”号捕鲸船被描绘作“命数已定”。

虽然“命数已定”,在航行过程中有过无数的凶兆暗示着追逐白鲸意味着失败,但亚哈船长并没有屈服命运,一方面,他将个人的绝对意志强加于船员身上,最终使全船的水手群情激昂地跟随自己追捕白鲸,另一方面,他也为追捕白鲸作了全面的准备,他在船上安插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费达拉等人,为了寻找白鲸,他不停的研究海图,琢磨航道,标出白鲸最有可能出现的位置,在太平洋上,每遇到一艘捕鲸船,他都会细细地打听白鲸的下落,甚至为了不耽误追逐白鲸,他还拒绝了“拉吉”号船长请求共同寻找船长的儿子的请求,在意识到即将与白鲸相遇时,他又制作了新腿,打造了新的标枪,这一切都体现了亚哈船长的偏执,但从另一方面来理解,这也体现了亚哈船长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的决心,他决心与命运搏斗到最后命运揭晓的时刻。

当然,人类自身的孱弱渺小决定了最后的结局,亚哈船长与“裴阔德”号共同沉没于太平洋中,但亚哈船长与自身命运的顽强抗争却谱写了一首人与命运抗争的赞歌,亚哈船长在小说中被描写为“命数已定”,这从小说从头到尾显现的无数恶兆中就能判定,亚哈船长对这些恶兆未必没有察觉,在第一百三十五章中亚哈船长第三次追击白鲸的前夕,亚哈对大副斯达巴克说了一句“有些船开出他们的港埠,就此永远失踪”,这可以看做亚哈船长对自己命运的预测,但即使这样,亚哈船长也没有放弃,由这个细节我们就可以看出本书的主题(或者可以说本书的掌控者麦尔维尔想要表达的其中一个主题)是对人与命运抗争的歌颂,而这个主题我认为也是麦尔维尔改写亚哈王这个人物的初衷。有人说麦尔维尔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而《白鲸》这部小说是“美国人想象力最完美的体现”,我想也正源于麦尔维尔在《白鲸》中对人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歌颂,而麦尔维尔在完成《白鲸》的写作后曾说道:“我写了一本坏书,但它却像绵羊一样纯洁”,这样矛盾的心态也许正来源于他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和对“神”的怀疑。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2级研究生   杜康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063号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