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坛 > 原创 > 详细内容
《柯丽娜》中对民族和宗教偏见的进攻
发布时间:2015/9/26  阅读次数:2694  字体大小: 【】 【】【

学校:西北师范大学      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姓名:赵星辰

摘要:每个民族都认为自己具有一切美德,许多假充小丑的小丑也出于私利每天这样说,谁要是否认这一点就毫无例外地被看成是犯了一桩大罪,这种偏见是非常强烈的,记住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斯塔尔夫人在这一时期攻击法兰西的虚荣自负表现出了多么大的勇气。笔者选择斯塔尔夫人的作品进行简浅疏漏地分析,希望在构建和谐社会时间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柯丽娜;斯塔尔夫人;戴费依伯爵;戴费依伯爵

  

       我们可以把《柯丽娜》称做一部谈论民族偏见与宗教偏见的书。奥斯俄尔德代表英国所有的偏见,他的旅伴戴费依伯爵则代表法国所有的偏见;女主人公全力与之斗争的就是这两个当时欧洲最强大最自信的民族的偏见。                                                      

    戴费依伯爵是一个刻画得较出色的法国典型,肤浅,虚荣,思想极其狭隘和一些有代表性的法国品德。他是一个从法国逃亡出来的年轻人,曾经以出众的勇敢作过战,大庄园被没收,他不仅冷静面对而且情绪也很好。他有一个把他带大的老伯父,和他一样也流亡在外,他照顾他,养活他,要不是他,这位老人会处于孤苦无依的状态。总之,他的性格中有一些骑士的品质和不自私的品质。谈到财产损失时间举重若轻的态度,过往经历如浮云般从眼前飘过。

       当戴费依第一次远远地看到圣彼得教堂时间,他说它像巴黎医院的圆顶房子,此比较仿佛表达了爱国思想。当他在主神庙见到柯丽娜,他感到想和她认识,却对他并无崇敬之心。当她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和别人讲话时,他就对她说:“你说法语吧,你懂法语,也配说法语。”当他看到柯丽娜爱戴费依伯爵时,尽管他的虚荣心受到伤害,他并不在意;但却感到她的感情是痴傻的,因为它不大可能给她带来幸福。与此同时他又劝奥斯俄尔德不要和柯丽娜这样一个只能下得厨房不能上得厅堂的女人结为连理,并说:“即使你发傻,也至少也不要做出无可挽回的事。”他认为和柯丽娜结婚就像进入坟墓再也无回头之日。对文艺问题的看法也是如此,戴费依认为路易十五以后法国诗歌无可置疑是诗歌的准绳和标尺,并以此作为文学评论的出发点。德国是没有开化的人,“化外人”;意大利是文风的败坏者,而“法国文体高雅大方”是文艺的典范。他议论道:“我们的戏剧公认为欧洲最优秀的戏剧,是典雅优美形式的模范。”认为英国人也不会把莎士比亚拿来和他们相提并论,意大利戏剧只不过是舞剧、愚蠢的悲剧和诗人厌烦的滑稽剧,希腊剧也很粗糙。

    斯塔尔夫人通过戴费依这个典型人物说明,法国一切善良的感情都被一样坏东西限制住了,那就是对社会的畏惧,其根源就是虚荣心。在她看来,似乎一切感情、整个生命都是由机智、由留下好印象的愿望和由“别人会怎么说”这句话所表达的害怕情绪所控制的。继斯塔尔夫人之后,一位深刻而有创见的司汤达,也有同样的看法。他给法国人取的名字是“虚荣的人”,他认为他们的一切行动都会受到“别人会怎么说?”这一考虑所支配,这仿佛又是一种异化方式。柯丽娜对戴费依靠说:“难道我们活着就是为了看别人说我们些什么?难道总要以别人的想法和感觉作为我们自己的行动指针?如果是这样,如果我们就应该永远互相模仿,那我们为什么每个人都有一个灵魂?造物主干脆省掉这不必要的工夫了。”

       上面谈论了民族偏见,下面就来谈谈新教偏见。柯丽娜自己是天主教徒,她帮助那个爱她的苏格兰新教徒了解意大利的天主教。“这个国家的天主教,由于没有别的宗教与之抗衡,比任何别的地方的天主教都更温和宽容。反过来在英国,为了要消灭天主教,新教不得不以极其严格的原则和道德观念来武装自己。我们的宗教像古人的宗教一样,给艺术家和诗人们以灵感,它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乐趣的一部分,而在你们国家理智比想象力起更重要作用,你们的宗教也就不得不适应这种情况,带上严峻道德的痕迹,这种影响它将永远保持下去。我们的宗教以癌变为出发点,而你们则以责任为出发点。尽管我们教义是绝对的,但原则是开朗的,我们正教的专制随着生活环境而有了改变,而你们异教却坚持要人去服从它的法则,而不肯对特殊情况作任何变通。”她说明由于这一点在新教国家对天才、对卓越的才智总有某种程度的畏惧。她说:“这种畏惧是错误的,因为有出众的头脑和热情是符合道德的。对这一切都理解的人会变得富有同情心,有深厚感情的人会变得很善良。”

       “为什么智力较高反而招致不幸?为什么这会妨碍别人对我的感情?他还能找到另一个女人比我更有头脑更热情更温存吗?不,不能;但那样他会比较满意,因为他会感到自己和社会更谐调一些。社会给我们的欢乐多么虚幻,给我们的苦痛又多么荒唐!在阳光和星空下,人需要的只是互相恩爱,感到对得起对方;可是社会,社会!它使心变得多么硬,使头脑多么浮漂!它使我们只是为别人怎么议论我们而生活!如果人们互相接触时,能从大家共同向每个个人施加的影响下摆脱出来,我们的心灵吸入的空气将会多么纯净!它将会产生多少新思想,多么真挚的感情啊!”柯利娜在她最后的作品中赞美了罗马,这里可以感觉出流亡者的悲愤心情“啊,我出生的国家,请接受我最后的敬礼。思想开明的人们,你们没有把女人从圣庙中赶出来,没有为了一时的妒忌而牺牲永恒的才能,他们毫不吝惜地给予我名气!你们在哪里发现天才就加以欢迎,因为你们知道它是胜利者而无人受害,它是征服者而不掠夺任何人,只有从永恒中吸取养料来丰富我们的时代。”

       这里简略地对天主教和新教的感情生活做了对比,然后再看看作者在艺术方面的对比,以奥斯俄尔德为代表来批判新教徒的高傲态度和对艺术的愚昧无知。意大利民族是一个性格柔和,热爱音乐的民族,他们天性善良,稚真,对自己的尊严毫不在意,按照英国的标准来看,是那样的不道德,以致奥斯俄尔德待在他们中间时感到很不自在,他习惯于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按照某些偏狭的职责观念和尊严观念刑事。他对艺术没有任何感受力,判断艺术时一会用文学标准,一会用道德标准,一会又用宗教标准,他的偏见不断受到触犯,他什么都不懂。在圣彼得教堂门口他看到一些浮雕,发现它们是奥维德的《变形记》中的场景,丽达和天鹅之类东西时感到非常惊奇。柯丽娜把他带到圆形剧场时,唯一想到的是站立在一个巨大的刑场之中,唯一的感情是对古代残害基督徒的义愤。当他走进西斯廷教堂时,看到米开朗琪罗敢把圣父画成人的形象,感到极为愤怒。在米开朗琪罗画的男女先知身上,他丝毫看不到所期望的能够在教堂里面看到的那种基督教的谦卑精神,也使他感到愤怒。

     一般来说对雕塑和其它艺术品的欣赏都应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美学鉴赏力。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从实用角度来看,从理论角度,从美学角度去看。对于一片树林,有人会问它是否有益于本地区的健康状况,树林的主人会估计它作为木材能值多少钱  ,这都是从实用角度看的;如果一个人只想到它的样子,想到它作为景色的一部分所起到的作用。奥斯俄尔德没有能力采取的正是这种艺术或美学观点。他没有眼力,他的推理力和道德观念使他的感官失去了敏锐性。因此看到外表时他不能不想到实质,因此罗马的圆形剧场只使得他回想起被狠毒地洒在那里的大量鲜血。而柯丽娜对美学观点的维护显然受到德国的影响,特别是施莱格尔的影响,他是这个国家正在苏醒的浪漫主义精神的第一个代表人物。

  

参考文献:

[1]勃兰兑斯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斯塔尔夫人著:柯丽娜[M],李筱希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2.

[3]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孟昭毅.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2.

[5]钱中文.论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J].中国文化研究2003,春之卷.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063号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