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文学 > 原创 > 详细内容
从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看柳青的真实观——柳青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点评析
发布时间:2010/9/25  阅读次数:3139  字体大小: 【】 【】【
  

●李晓卫

           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之一。作为—个十分强调生活对于创作的重要意义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柳青特别重视作品的真实性,追求作品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和客观反映。然而,在实际上他的创作的客观效果与主观愿望往往并不完全相符。究其原因柳青推崇的是一种有附加条件的真实。高尔基曾经指出:“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而柳青的现实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有限的现实主义。因为柳青所信奉的是在先进世界观指导下的真实。柳青坚持的这种真实观,在创作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认为一个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必须加强思想改造,树立无产阶级的先进世界观才能具备写出真实作品的主观条件。其二,认为作家在对社会生活进行描写时,也必须以先进的世界观为指导着重去写生活中的光明和积极的一面,才能写出真实反映生活的作品。对于第—个方面,柳青力图以自己的生活创作道路、以自己的思想改造经历加以形象、生动的说明(这个问题笔者另撰文论述)。本文着重从具体作品人手来辨析柳青的创作中的真实观。

         《创业史》是集中体现柳青的真实观的一  部主要作品。柳青在谈到《创业史》的创作宗旨时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柳青在这部小说中要反映的是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描写社会主义在农村中的诞生和发展的历史,描写新时代的农民创造新的光辉业绩的历史,描写在这场变革中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这一切本无可指责,如果柳青能够按照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基本要求对这一切进行如实描写,那么,他也许会取得现实主义的杰出成就。然而,由于柳青所持的那种真实观,在他看来只有着重表现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描写农民对待革命的热情才是真实的。反之,如果着重写了农民对待革命的消极态度,写了农民的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的性格弱点,写了农民在合作化运动这场史无前例的深刻革命中的动摇和不坚定性就不真实。所以,柳青在《创业史》中着重描写了农民走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和巨大热情,着重表现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于这个问题柳青是这样看待的:“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合作化运动初期,阶级斗争的历史内容主要是社会主义思想和农民的资本主义自发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地主和富农等反动阶级站在富裕中农背后。”这是柳青对五十年代初中国农村社会的总体把握和概括。而实际情况是,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经结束,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是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党和国家的首要任务。正因如此,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日益增长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对于农村来说,在实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过程中,主要矛盾应该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与落后的生产力和农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的小农意识和习惯势力的矛盾。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一个以现实主义为宗旨的作家要想对现实作出真实的反映,就应该抓住现实生活的主要矛盾,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对现实进行独立的思考,作出独特的表现,努力去反映广大农民在农业合作化运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的希望与追求、反复和动摇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揭示农民因袭的传统文化的重负给他们在奔向新生活的道路上造成的障碍。而不应该囿于某种思想观念甚至一时一地的方针、政策,作“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当时党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的认识和指导思想的失误,使柳青这样一个有着很强的党性而又十分强调生活的作家也难以对现实作出正确的把握和真实的反映。在作品中过份强调农村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忽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这一历史性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曲折性,对千百年采封建传统的积淀在农民身上形成的狭隘、自私、保守、落后的性格弱点的描写和揭示缺乏深度和力度。因此,我认为从五十年代特定的时代环境来看,《创业史》虽然在客观上反映了左倾政治指导下的农村现实,在一些章节中也比较真实地展现了人物活动的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但是,从整体真实观来看,《创业史》并没有写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缺乏历史真实性,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不够真实的。

           在《创业史》中,柳青的真实观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的。谈到《创业史》的人物形象塑造,人们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梁生宝。柳青在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虽然力图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但在实际上则更多地使用了浪漫主义的理想化手法欲将梁生宝写成一个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和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典型形象,而将传统文化和习惯势力可能对他产生的不利影响基本抹去。用柳青自己的术语来说就是突出了他的“阶级特征”、“时代特征”,却忽视了他的“职业特征”和“个性特征”,存在着用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标准拔高人物的痕迹,这样一来,就使得这个人物形象高大有余而真实不足。自从《创业史》问世以来,评论界关于梁生宝形象争论的关键问题也正在这里。关于粱生宝形象笔者将另撰文论述,这里,主要以粱三老汉为例来辨析柳青的真实观。

           即便是评论界认为写得比较好的“中间人物”梁三老汉的形象,我认为在真实性、典型性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概括地来说,小说在粱三老汉形象塑造上对他的性格描写的前半部分《创业史》第一部)比较真实、典型。而在后半部分创业史》第二部)则不够真实和典型了。梁三老汉在《创业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业史》的真实程度。这样说是因为梁三老汉是一个从旧社会进入新社会的农民的典型形象。农民“放弃私有制,接受公有制”主要是靠这类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在小说里柳青把粱三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放在深厚的历史与现实的土壤中,力图深入挖掘他的性格的丰富内涵,展示他的性格发展的历史。应该说,柳青对于梁三老汉的性格描绘,在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前半部分写得还是比较真实的,显示了作者的现实主义艺术功底。在旧社会里,梁三老汉一家祖孙三代屡次创业、屡次失败,多年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是饥饿、屈辱和脖于后面的死肉疙瘩。解放后,梁三老汉和其他贫苦农民一样翻身作了土地的主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难以理解,老脑筋怎么也转不过弯采。他曾日谋夜算要买田置地,但这个心愿在旧社会始终没有实现。而现在只是被告诉了一声,十来亩稻地就姓了粱。虽然无法理解,但毕竟是事实,它又重新激起了梁三老汉创家立业的欲望,决心实现他的“三合头瓦房院的长者”的梦想。总之,土地改革给粱三老汉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崭新而又陌生的大地,使他的而惊喜、时而怀疑。然而,党所指引的农业合作化的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不可避免地与他的个人发家致富

的愿望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和冲突,眼前发生的一切再一次使这个朴实、本份而又狭隘、落后的普通农民无法理解。看到儿子对公家的事那么热心他感到奇怪,“为什么那样机灵的小伙子,会迷失了庄稼人过光景的正路?……尤其是当他听说生宝人了党的时候,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一连在炕上

躺了三天,并让生宝去退党,认为庄稼人把地种好才是正事。(在这里,梁三老汉的表现与早期小说《地雷》中的李树元十分相似。)但是,生宝的回答却是:“你那是个没出息的过法!”当梁三老汉终于看清儿子跟自己不是一条心后,就不断地与生宝和袒护儿子的生宝娘闹别扭。从这些情节描写中可以看出梁三老汉真实的思想感情和复杂的性格特征,写出了他作为农民的两面性:既对新社会充满了向往和感激之情,又因袭着旧社会留下的沉重精神负担:既勤劳,善良又狭隘,自私;既拥护土地改革,又反对互助合作……当粱生宝给梁三老汉描绘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美好前景时,他却认为那都是不着边际的空谈,从而更加确信自己的看法:种好自己的庄稼,这才是最实在的。虽然已进入新的时代,但梁三老汉仍然是用他在旧时代里形成的农民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社会,用他的旧时代的农民的标准来衡量眼前发生的一切,这就使他对新的时代难以理解。在这些地方,小说比较真实地揭示出了梁三老汉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他的性格刻划,概括出深广的社会内容,使粱三老汉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典型的高度,这一切可以说是柳青在创作上所取得的现实主义的突出成就,也是作者忠实于生活的结果。然而,柳青后来在检讨自己创作道路时说:他以前的小说“太醉心于早巳过时的旧现实主义的描写,反而使作品没有获得足够的力量。”显然,柳青在《创业史》的创作中吸取了过去的“教训,认为如果将梁三老汉就这样写下去是不行的,下能使作品获得足够的力量,不能显示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成就,也不能表现新旧现实主义的区别。于是柳青开始注重用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即“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来进一步塑造粱三老汉的形象,以突出他的革命性。正如一些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所指出的那样,“新”、“旧”现实主义的根本区别首先在于世界观的不同,其次是有无浪漫主义(或理想主义)的成分,随着这个认识的获得,柳青开始用“理想化”手法来塑造梁三老汉形象,以致使这个形象在后半部分显得不够真实和典型。例如,对粱三老汉思想感情的转变过程的描写就显得比较生硬和简单化,缺乏说服力。小说里这样写道:“梁三老汉,经过了买稻种的事实,进山割扫帚的事实,面对着两户退组而不动摇的事实,他对儿子从心底里服气了。”从此以后,粱三老汉提高了觉悟,思想中的矛盾也就彻底解决了。他不再犹豫、动摇,一心一意地跟随着儿子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对互助组、合作社的事十分热心,甚至对党的政策也能够及时理解了。例如,当他听到杨副书记对“典型示范”的解释时惊叹地说“真个人情人理”。就这样作者在小说里安排了不少情节尽量来表现梁三老汉走合作化道路的积极性,但总使人有勉强、生硬、苍白无力之感。特别是在灯塔社成立时牲畜的“合槽”问题上小说对梁三老汉的描写更不真实,缺乏典型性。在私有制度下生活了大半生的个体农民有着顽固的私有观念,牲畜和土地一样都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他们最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柳青在小说里花了不少笔墨写了粱三老汉与他的老白马之间的亲切关系,但是在要将它拉到农业社去时,竟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留恋和犹豫。尽管梁三老汉此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但这样的描写符合这个在私有制度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个体农民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吗?我们不能不对作者这样描写的真实性提出怀疑。在牲口“合槽”问题上,柳青对梁大老汉的描写倒更显真实。当他的大黑马要被拉去“合槽”时,他痛苦地装病连街门口也没有送出来。后来他还到饲养室去把大黑马的皮缰绳,皮笼头都换成了旧麻绳。这些地方虽然着墨不多,却将梁大老汉那种狭隘自私的性格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所作所为更符合一个个体农民在此时此地的心理状态。

           此外,在小说里柳青对郭世富、梁大老汉父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在真实性、典型性上也存在着较大的不足。柳青很注重描写农民思想中的进步性,而对于落后农民思想中的进步性却又重视估计不足或予以很大忽视,只把他们作为合作化道路的阻力和绊脚石来描写,这就表现出作者的思想矛盾。其实,当时大多数农民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恐怕更接近于粱大老汉这样的人物形象。柳青常在小说中强调农业合作化是一种新生事物,它处在小农经济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的包围中。但是,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真正完成,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彻底实现,就是要将“自发势力”的汪洋大海变成集体经济的康庄大道,这样的目标恐怕并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先进农民”去完成和实现,而在于大多数农民的觉醒和参与,尤其是象梁大老汉父子这样的农民。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艰巨性,也恰恰在于要改造象梁大老汉父子、郭世富这样的农民,消除他们的狭隘性和落后性,调动他们走集体化道路的可能性和积极性。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个体农民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留恋私有制的,比如梁大老汉父子后来虽然也加入农业社,但仍时常希望它垮台。五十年代初的农民程度不同地处在这样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中,这些情况充分说明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特别是后进的私有观念是一项多么艰巨的任务!而柳青对于后进农民形象的描写和处理方法上的不足,也正是他那种在先进世界观指导下的真实观的一种具体表现。通过以上辨析,我们对作为柳青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特点之一的真实观也许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于我们客观地评价柳青的创作,乃至准确把握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释:

       ①高尔基:《谈谈我怎样学习写作》,转引自《文学运动史料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

       ②柳青:《提出几个问意来讨论》,原载《延河》19638月号。

       ③柳青:《毛泽东思想教导着我》,转引自《中田现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柳青专集》,福建人民出版杜198,年3月第一版。

                                                                              本文发表于《西北成人教育学报》1999年第3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063号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