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 
2015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 王婧娴
摘要: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戏剧家和诗人,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对莎士比亚的第十八首十四行诗进行格律与韵律、主题与意象和修辞方面的分析,并结合原文与译文进行赏析。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格律;韵律;意象;修辞
Sonnet在汉语中早期被音译为商籁体,后被意译为十四行诗,起源于意大利,是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意大利伟大诗人彼特拉克是最早的著名十四行诗作者,诗的结构是前一部分由两段四行诗组成,后一部分由两段三行诗组成,格式即为四四三三,每行诗句有十一个音节,通常为抑扬格。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彼特拉克诗体”。后由英国诗人怀特从意大利引入,莎士比亚发展和丰富了这一诗体,他的十四行诗为四四四二式编排,每行为五音步抑扬格。在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中多数在内容和主题上是表现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和友谊的赞颂,概括了人世间的悲喜爱乐,其中的第18首最为经典,广为流传。
一 诗的格律与韵律分析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为五音步,抑扬格。即在一个诗行中有10个音节,每两个音节是一个音步,共有五个音步;每个音步里面的前一个音节是弱读音节,后一个是重读音节,称之为抑扬格。如:用-表示弱读音,用/表示重读音则前两句就是,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每一个重读音的结束标志着一个音步,总共有五个音步。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分四部分,为四四四二式编排,即1-4,5-8,9-12,13、14。前三部分每四句诗行称为quatrain,即隔句押韵的前四行诗句,一般用来提出问题的;最后两句叫做couplet,即对句,用来进行全诗总结,提出警醒的句子。1、3的韵是/ei/用a表示,2、4的韵是/eit/用b表示,5、7的韵是/aiz/用c表示,6、8的韵是/md/用d表示,9、11的韵是/eid/用e表示,10、12的韵是/зust/用f表示,最后两句韵是/i/用g表示,共有七个尾韵。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前三部分的12行隔行押韵,形成了abab cdcd efef gg的押韵格式,如下,
1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a
2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b
3 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
4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b
5 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 c
6 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 d
7 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c
8 By chance 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d
9 But thy eternal summer shall not fade, e
10 Nor lose possession of that fair thou ow'st, f
11 Nor shall death brag thou wand'rest in his shade, e
12 When in eternal lines to time thou grow'st. f
13 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 g
14 So long lives this,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g
诗歌中存在了许多韵律方面的修辞,其中有头韵(alliteration):指两个单词或两个单词以上的首字母相同,形成悦耳的读音。头韵仅第一部分或第一部分的辅音群的第一个因素相同。在sonnet18中,第1句中的shall和summer,第3句的do和darling,第4句summer's和short,第5句hot和heaven,第8句chance和changing,第9句summer和shall,第11句shall和shade,第14句long和lives,lifes,这些加强了诗的行内节奏感;准压韵(assonance):诗行中间的某一个或几个词只有元音押韵,辅音不押韵。如:第8句or和course,第9句but和summer,not,第12句,lines和time;尾韵(end rhyme):顾名思义,韵律落在单词的末尾音节上。如:第2句art和temperate,第3句winds和buds,第4句short和date,第7句,sometimes和declines,第8句chance和course,第14句lives和gives,因为落在诗行之末,从音乐效果来看充满力量,它给予诗歌音乐效果及结构形式表现出诗歌节奏起伏的韵律感,对诗歌的乐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诗中还包含了两处元音省略(elision):第一句的Shall I 与第十句的thou ow'st,这些元音省略是说话者会因语音里的元音消灭,致使语句的使用上会有所省略简缩,通常会应用于诗歌中,为了保持特定的韵律。因此诗歌使用韵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满足美学上的乐趣,韵律的使用带给人们的是欢愉的体验,使读者读起来更富有乐感充满欢愉;符合时代的流行趋势,不同时代的诗歌会具有特定时代流行的韵律方式,体现诗歌的时代性;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诗歌韵律的创新,诗人们会不断革新诗歌的形式、韵律,以标新立异,树立新的风潮;展示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从韵律的使用中向读者们展现自己使用语言的技巧,通过一定的难度体现诗歌创作的意义。
二 诗的主题和意象分析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中多是赞颂友谊,爱与美的篇章。他所写的154首十四行诗中,前126首是写给他一位贵族好友,英俊的青年william Herbert,可见他对William Herbert的喜爱超出了一般同性之间的感情;第127到152首是写给一位肤色如同黑珍珠般的官女,Mary Filton的,但经过许多学者多年的考证始终也没有揭开这位神秘女人的面纱。本文赏析的Sonnet18是莎士比亚写给William Herbert的,诗的翻译选用了梁实秋的版本,如下文: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你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他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同样是爱与美的篇章,以及表现出诗人与文中挚友的真切友谊。它赞颂了美:诗歌的前六句诗人赞颂了好友的美,将好友与夏日万物生长旺盛的时节的景色相比,他的美比夏日还要更胜一筹。“花苞”、“太阳”比起好友来说,都不免逊色许多,因为狂风会把花苞吹落,夏天时间短暂匆匆而过,烈日会被遮暗;第七、第八两句指出,美好的事物都不免要凋零,禁不住风吹雨打;第九句到第十二句则赞美好友的美犹如永恒的夏日不会凋零,连死神都将望而却步,而你存在于诗歌中,诗歌中的美将流传千百年,天地间只要有诗歌艺术的存在,你的美就会在诗歌中得到永生。同时诗人还赞颂了诗歌的美,将好友的美与诗歌的美合二为一,赞颂了诗歌的永垂不朽,正如友人的美一样,将会一同流传万世。
诗歌还歌颂了爱:诗人并没有仅仅肤浅的描写了主人公的外貌美,在诗中还赞扬了他的品德美,这种美德连死神在他面前都不敢夸口。正是这种内在的美德,歌颂了人间的爱,爱与美的并存,表现出人存在的人生价值和意义。这种爱不仅仅是对人的热爱,更是一种大爱,对人生,对生命,对艺术的热爱。只要人存在,生命就会继续,艺术就会无止境的发展,永恒的延续下去。诗人通过对人间美的赞扬,爱的歌颂,是我们深深感受到其中的人文主义气息。
以下对文中的几个意象进行分析。在诗中第一句,作者用夏天来比喻英俊的青年William Herbert而不是春天,是因为英国位于北温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天长而夏天短且多雾,而这种气候影响下的四季中,使得夏季比其他三个季节更为温暖和煦,令人沁心,所以把青壮年比作夏天。在英语里,春天表示的是青少年,青壮年比做夏天,中年比做秋天,而冬天则是老年的象征。通过夏天这个象征,诗人对爱友的爱及忠诚及赞美得到了很好的阐释。中国有“借景抒情”之说, 在莎士比亚的诗中这一手法得到了很好地运用。诗人借助季节不同的特征来赞美爱友的美好容颜,或抒发自己内心复杂多变的情感。
莎士比亚擅长使用自然的意象赞美爱友的美或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喜,表达喜悦之情时,他常用“玫瑰”、“太阳”、“春天”、“夏天”这样能给人带来温暖感受的自然景象,当表达悲伤沮丧的心情时他常用“冬天”、“黄叶”、“冰冷”、“日暮”等词,这些词可以带给人凄冷的感受,因为“意象是链接情感与思维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我们可以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感受,与作者感同身受。在本首诗中,莎士比亚使用了“夏天”、“太阳”、“花朵”这些词,表明了他在这首诗中的感受是喜悦,轻松愉快的,使整首诗洋溢着温暖的感情基调。用这些充满阳性的词语来赞美自己的挚友,表现出对挚友的爱和崇敬。
另一个重要的意象是“死神”,在整个充满正面情绪的诗中,唯一看起来不太和谐的词就是“死神”了,但是在这里“死神”有两种意义,第一种正如上文解析中说的,死神是被作者挚友的美好品德所震慑,也不敢夸口,为了是用死神来凸显William Herbert的美德之高尚。另一种解释是延伸的,死神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都是手持镰刀身穿黑袍的样子,在西方人们经常把弯曲的剑称为镰刀,在希腊神话中,天神克罗诺斯就是用镰刀割下了其父原始神乌拉诺斯的生殖器的,后来前者又被其子宙斯的雷电击败并被废黜、流放。镰刀一直作为克洛诺斯的标志,他被看成古希腊之前的丰产之神,后来人们混淆了他和时间的化身克洛诺 (Chronus)的名字,于是克洛诺斯手持镰刀的形象就成了时间流逝的象征,在这个意义上镰刀就变成了死亡的象征,死神选择它作为武器也就理所当然。所以延伸到死神手中所持的镰刀,死神同时也具有了时间流逝的意义,与莎士比亚在文中感叹时间流逝与美好事物的凋零有相同的寓意。
三 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分别从语音、词汇、句法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语音学角度,第一部分分析了sonnet18的押韵格式为abab cdcd efef gg,以及头韵、准押韵、尾韵和元音省略;其次是词汇的角度,在sonnet18中使用了6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明喻(simile)、暗喻(metaphor)、换喻(metonymy)、拟人(personification)、双关(pun)和古诗词语(poetical archaic words)。明喻(simile)是将表面上不相似的东西进行明确的比拟,找出两者的相似之处。在第一句中,compare一词运用了明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主人公比做夏天。主人公William Herbert是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子,与夏天的气质相符合,都具有朝气与美的样子。暗喻(metaphor)是对表面上不相似的,但是只有某个重要的一点非常相似的东西进行比拟。如第四句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lease(期限,租赁时间)和date(持续时间)这两个词的应用是将夏日比做房子,我们是向大自然租赁的房屋,因此是有期限的,同时也暗指,青春也是有期限的。作者使用这样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具有可推敲性。换喻(metonymy)是指一个事物被另一个与之有紧密联系的事物或能代表这个事物特色的东西所代替,在诗中作者用eternal summer代指他的挚友,这就是典型的换喻手法。作者将挚友的不朽的美貌和英俊用永恒的夏日来代替,说明作者对于挚友的评价之高,他的英俊将永垂不朽,不会随时间而流逝。拟人(personification)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在文中第三句Rough winds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其中的darling(亲爱的,可爱的)一般是来形容人的,这里作者将它用于形容五月的花苞,第五句Sometime too hot the eye of heaven shines这里作者把太阳比做了天空的eye(眼睛),下一句继续延续了拟人的手法,And often is his gold complexion dimmed,其中complexion(肤色)这一词只有人才可以使用,所以诗人把太阳比做了人。在诗句中诗人将太阳,花苞给予人物形象化,赋予没有生命的物体鲜活的生命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情绪注入到文章的事物中,使整个文章充满了勃勃生机。双关(pun)是一种文字游戏,利用读音或词根相似的词的不同含义和语法功能。英语里双关有两种,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意思;另一种是利用同一个词的不同语法功能。在本诗中用到的是第一种情况,第七句And every fair from fair sometimes declines,这里的两个fair含义不同,第一个fair意为“美丽的人或事物”,第二个意思则是“美的本身”,所以理解为每个美丽的容颜的美都会慢慢消逝。古诗词语(poetical archaic words),古词语一般不再会出现在现在的文章中。随着社会体系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形成一些新的词语,同时也会有一批词语随着进步而退出时代,但是作为诗这样一种特殊的文体,这些古词语偶尔还是会出现在其中,例如thou,thee(第二人称单数形式)、ye(第二人称复数形式)、thy(你的,表示所属“your”)这些都是经常出现在莎士比亚诗歌中的古词语,不仅仅属于古词语,同时也属于诗化的语言;最后从句法的方面分析修辞手法,总共有以下4种,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只问不答,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别人想要表达的意思。第一句就是典型,诗人将挚友比做夏天,而诗人认为挚友比夏天还要耀眼,所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赞扬的语气。排比(parallelism)无论在其形式还是修辞效果上都与汉语的排比相似,它有以下几个效果:增强语气,使写作更明晰,在诗歌散文中创造出愉悦的节奏感,缩减所需的字数以更简明的阐述观点。最后两句So long as用来强调,挚友的美将随同这诗,只要诗歌还存在,他的美也将永存。连词叠用(polysyndeton)从希腊语中衍生出来意为“多种复合的”,是将一系列的事情、观点、事件连接起来,强调效果是随之而增加的。在sonnet18中句首两个连续的否定词Nor和连词And的使用尤为明显。对句(couplet)通常是指在诗中两行长度相同且韵律和形式基本相同,并表达了完整的思想的句子,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通常在诗的末尾都采用的对句,这些对句在诗末一般是起到总结作用的,如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or eye can see,So long lives,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这两句点名的全诗的主题只要人类还存在,诗就会存在,并且给予你生命和活力。
诗虽然短,但是全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不仅多而且全面,我们不仅不感叹莎士比亚的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他的技巧令人折服。
纵观全诗,莎士比亚为我们描述了夏日的美好画面,它唤起了我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同时赞扬了他的挚爱好友,虽未见其人,但通过作者的比喻描述我们可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高尚情节和完美品德;最后赞颂了诗歌的美好,洋溢着人文的情怀。自然、人、诗歌浑然一体,留于后世,传唱至今,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
参考文献:
[1]王宏印.英诗经典名译评析—从莎士比亚道全斯伯格[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2]莎士比亚.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3]李赋宁.英国文学论述文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4]王佐良,李赋宁.英国文学名篇选注[M].商务印书馆,1999.
[5]劳·坡林.殷宝书(译).怎样欣赏英美诗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6]崔传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修辞现象[D].山东:山东大学,2007:20-62.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9/10/9 8:26:10] IP:[5.188.84.12*]
 评论人:[匿名]
		  时间: [2019/10/9 8:26:10] IP:[5.188.84.12*] 《李尔王》的情节再...
 
                
                《李尔王》的情节再...
                
                 当代批评之光——利...
 
                
                当代批评之光——利...
                
                 兴衰•未来&...
 
                
                兴衰•未来&...
                
                 《西游记》的儿童化...
 
                
                《西游记》的儿童化...
                
                 霍米·巴巴对殖...
 
                
                霍米·巴巴对殖...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霍米·巴巴对殖...
 
                
                霍米·巴巴对殖...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在中国
                
                 《西游记》的儿童化...
 
                
                《西游记》的儿童化...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当代批评之光——利...
 
                
                当代批评之光——利...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李尔王》的情节再...
 
                
                《李尔王》的情节再...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兴衰•未来&...
 
                
                兴衰•未来&...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