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 
西北师范大学2015级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 高淑婷
摘 要:马克思赞誉莎士比亚“人类最伟大的天才”。歌德评价他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本·琼生称之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的确,在历史的长河中,莎翁的作品经过历代的检验,仍然深受大家的喜爱,莎翁对于后人的盛赞当属受之无愧。说到莎翁剧作的成就之最,当推他的悲剧系列。通观悲剧,爱情,女性形象,死亡等关键词会扑面而来。
关键词:爱情;女性形象;死亡;悲剧
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倾心,爱的热烈,纵使俩人知道她们两家是世仇的关系,那也阻挡不了俩人私定终生,朱丽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不计后果,只为与罗密欧相聚,喝下让人暂时死去的毒药,由于通信环节出现了纰漏,导致了两人双双死去的结局,不禁令人扼腕叹息。在为他们的离去感伤之余,不免对他们敢于追求爱情的勇气与决心深生敬佩之心。这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这样勇于追求爱情的男女很是少见。于是,大龄剩女、“老光棍”很是常见。我们之所以剩了下来,原因必定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敢于说爱和接受被爱以及过于考虑类似家庭条件等外在条件等因素,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无独有偶,在《奥赛罗》中,苔丝迪蒙娜冲破种族的禁锢,不惜与父亲断绝父女关系,放弃舒适的生活,毅然决然地跟随奥赛罗冲锋陷阵。可以说两个人客服种种困难,到最后还是被一个叫做嫉妒的魔鬼打败了。爱情是排他的,容不得第三个人的插足;爱情是纯粹的,经不起过度的猜测;爱情是美好的,总有人前赴后继为之奉献生命。
二、脆弱呀,你的名字就叫做女人
莎翁的悲剧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有风度翩翩的王公贵族,也有插科打诨的掘墓人,还有与我们阴阳两隔的鬼魂。在这繁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为爱生为爱死的女性,不能从一而终的女性,纯真善良的女仆,尤其吸引人眼球。
朱丽叶与苔丝迪蒙娜都是爱情的殉道者,但两者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挡在朱丽叶面前的阻碍是世仇与父母喜欢的婚姻,但在苔丝迪蒙娜面前还有一个更加沉重的障碍:种族歧视。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论家世还是外貌还是相当匹配的,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谓的门当户对。但苔丝迪蒙娜和奥赛罗之间,一个白人贵族小姐和一个“无根无胚”的黑人的组合,在当时完全就是不可理解的,是惊世骇俗的。苔丝迪蒙娜的父亲面对女儿的选择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概:嗯,她对于我是死了。她已经被人侮辱,人家把她从我的地方拐走,用江湖骗子的符咒药物引诱她堕落;因为一个没有废疾,眼睛明亮,理智健全的人,倘不是中了魔法的蛊惑,决不会犯下这样荒唐的错误来的。恶魔形象的伊阿古也对这个爱情故事发出了诅咒一样的言论:苔丝迪蒙娜爱那摩尔人决不会长久,——把银钱放在你的钱袋里,——他也不会长久爱她的。她一开始就把他爱得这样热烈,他们感情的破裂一定也是很突然的......即使奥赛罗英勇善战,魁梧有力,虽然苔丝迪蒙娜的老父亲——勃拉班旭——对奥赛罗这些特质也表示赞同,但知道女儿和他在一起后,奥赛罗就成了“那摩尔人”的代名词,仿佛奥赛罗没了姓名,不配他去称呼他了。面对这种种非议,苔丝迪蒙娜还是喊出自己的爱情宣言:“我的大胆的行为可以代我向世人宣告,我因为爱这摩尔人,所以愿意和他过共同的生活;我的心灵完全为他的高贵的德行所折服;在他天挺的精神里,我看见他的奇伟的仪表;我已经把我的灵魂和运命一起呈献给他了。”这个冲破了传统爱情观的具有新鲜血液的女性,在现代性的道路上可以说是匍匐前进了一大步,但最后还是以一个在家庭中被统治被支配的形象与有她深爱的奥赛罗的世界告别了。我为了你有了与全世界做抵抗的勇气,可是你却在中途做了背叛者。
有一个人知名评论家曾说过:“一个作家所写的所有的作品,都可以从他的童年中找到缩影。”对于此,我还是在很大程度上表示赞同,但同时又觉得过于绝对。不过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其以后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哈姆雷特在童年时期绝对是一个快乐的王子。父王和母后恩爱有加,父王“甚至不许天风吹痛了她的脸庞”,母后“偎依在他胸怀,简直越尝到滋味越要尝,越开了胃”。快乐的王子看在了眼里,也在心里种下了无限憧憬的种子。在最美的年纪他遇到了美丽的奥菲利亚,他想与奥菲利亚过着与父王与母后一样琴瑟和鸣的生活。可是,父亲的突然死亡让一切都改变了模样。母后在父王新丧不久就与自己的叔父拜为夫妻。面对这些一个一个接连而来的打击,哈姆雷特的幻想的理想王国轰然倒塌,极端的悲痛使他产生了极端的偏见,以为从母亲的水性杨花中看到了全体女性的耻辱:“‘脆弱’啊,你的名字就叫‘女人’!”至此,母后的背叛者、始乱终弃的角色似乎已经定型。但是,翻看此剧,母后至此到尾,并没有有多少台词,尤其在前半段自己背叛者形象形成的阶段,她的话更是少之又少,更别说是为自己申辩的话语。所以说,王后是以一个失语者的形象出现在剧作中。少了王后为了丧父而痛哭流涕的环节,没有王后在前夫病逝不久就要与自己的小叔子结婚时纠结的心理描写,王后直接以背叛者、水性杨花的形象出现了,并且这一形象深入人心,那麽所有的指责她都应该承受。看到这,我不自觉想替在这个被宠坏的女人说几句话。在那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中,女人的地位仿佛是无足轻重的。对于现任国王来说,占领了王后只是一个他登基的另一个讯号,满足了他的征服欲又显示了自己的与前任国王同样的权力,那麽王后也就是前任王朝留下的另一件遗物,他像接受其他遗物一样理所当然的接受了。所以她应该是众矢之的,也是值得同情的可怜女人。
在《奥赛罗》中,推进了伊阿古的诡计,又揭穿了他的阴谋的人正是一直被伊阿嫌弃的他的妻子——哀米莉霞。读到有哀米莉霞的章节,不禁根据字里行间的描述勾画她可爱的形象。想必她定是有着圆滚滚的身体,胖却不失灵巧,笑起来可以照亮世界。作为一个下层阶级的一员,她很好的诠释了忠诚。丈夫伊阿古虽然诡计多端,但哀米莉霞并没有受到丈夫的影响,有着自己简单的处世的方式。对于丈夫,交代给自己的事情都会尽力完成。对于苔丝迪蒙娜,她是自己的仆人,同时又是自己的而知心朋友。在苔丝迪蒙娜被伊阿古的诡计陷害到奥赛罗不再相信自己的时候,哀米莉霞发表了自己关于男女出轨的独到见解:“......难道我们就没有逢场作戏的欲望,难道我们就不是喜新厌旧,跟男人们一样?所以让他们好好儿对待我们吧;否则我们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所干的坏事都是出于他们的指教。”当奥赛罗一直执迷不悟,偏执地相信苔丝迪蒙娜跟凯西奥有染时,哀米莉霞禁不住称呼奥赛罗为“你这愚笨的摩尔人”“像你这样一个蠢才,怎么配得上这样好的一位妻子呢”可以看出,哀米莉霞并不是伊阿古口中所说的蠢才,她对于事情或多或少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不拘一格的表达方式既符合自己的身份也展现了底层人民活生生的生活状态。在一众王公贵族面前,独具一格,不得不对他多关注一下。
上述几个女性都有“脆弱”的方面。朱丽叶在强大的世仇和紧迫的婚约面前有所乱了阵脚,选择了看似万物一失的方案,却迎来了悲惨的结局。苔丝迪蒙娜在追寻爱情时表现出来的勇气也没敌过丈夫奥赛罗强烈的嫉妒,同时她也输在太爱奥赛罗上面。哈姆雷特的母后的脆弱是夹杂着误会的脆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女性无力反抗强大的父权社会的悲哀。哀米莉霞,既是悲剧的助推者,又是点醒梦中人的关键,“脆弱”之处就是不探究事情的深层原因,简单行事。
三、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在莎翁的悲剧中,主要人物基本都以死亡收尾。罗密欧与朱丽叶双双殉情,换来了两家的握手言和。哈姆雷特与勒替斯在比赛的过程中被对方带有毒药的利剑刺伤而殒命,万恶的国王也被哈姆雷特所刺死,母后也饮下误拿的毒酒而香消玉殒,这一片混乱的死亡换来了王宫的新的有序的景象。奥赛罗最后还是杀死了自己的妻子,知道真相后也自刎。李尔王在威武辉煌、颠沛流离、等待拯救的人生路途中,看清了周围人的真实面目,同时也是去自己最最亲爱的女儿,面对对自己最好的女儿的去世,已到耄耋之年的老李尔,不堪失女之痛,也随女儿一起去了。处心积虑想要篡夺王位的麦克白夫妇,最终以家破人亡收场。
每部剧写到此处也就曲终人散,落下了帷幕。作为悲剧,人物的死亡是很多作者的处理方式。但就我个人来讲,看惯了这种结局,或许另外的处理的方式也是不错的选择。在电影《胭脂扣》中, 梅艳芳和张国荣将一个人鬼情未了的故事演绎的凄楚动人,这与故事结构也不无关系。在香港三十年代,石塘咀名妓如花与纨绔子弟十二少爱的高调,却不能为世俗所容。十二少坚持与如花相爱,其家人不能容忍他带给家族的耻辱,与其断绝关系。至此十二少没了经济来源,俩人的生活全靠如花一个人接客维持。但有客人想要有非分之想,如花就拒绝,这就换来客人的辱骂或者拳打脚踢,慢慢地俩人的经济来源都被切断,选择吞食鸦片了解此生。不料,如花死去,而十二少被救活。三八一,我在老地方,等你。而这一等,就是50年。如花不能再等下去,来到阳间寻找她所痴爱的十二少。经过袁永定及女友的凌楚娟的帮助,终于在意见制片厂找到早已潦倒和衰老不看的十二少。如花把胭脂扣还给了十二少,留给十二少一句谢谢你,我不想再等了。十二少望着她离开的背影,一边又一边的喊着她的名字......一人在阴间,一人在阳间,阴阳两隔。情难了,心却倦了,愿来生如花和十二少可以有个圆满的结局。
相比人物的接连毁灭,有人生存,有人毁灭的结局,悲伤似乎更加绵长。但从莎翁的悲剧中,可以从不同的任务死亡悲剧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对于里根、高内尔,死亡是一种严厉的惩罚;对于奥赛罗、麦克白,死亡主要是一种逃脱现世苦难的自由和解放;对于苔丝迪蒙娜、奥菲利亚,死亡是悲剧的错误;对于哈姆雷特、李尔王,死亡是生命的某种实现和完成。
结语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寥寥数语不能道出它的无限深意。爱情,是个有魔力的东西,罗密欧与朱丽叶爱的轰烈,爱的彻底;奥赛罗与苔丝迪蒙娜爱的勇敢,爱的冲破世俗。这种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当然少不了勇敢的女主人公。敢于冲破世俗的目光,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朱丽叶与苔丝迪蒙娜,是我们钦羡又值得学习的对象。在下层阶级中生存的哀迷莉霞,活的简单洒脱,有自己的行事准则和独立的人格,难能可贵。虽然他们最终以死亡给自己的人生化上了句号,却给人们留下千古绝唱,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①吴舜立.外国文学教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3.
	②方平,朱尚刚.莎士比亚悲剧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25.
	③方平,朱尚刚.莎士比亚悲剧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32.
	④方平,朱尚刚.莎士比亚悲剧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29.
	⑤方平,朱尚刚.莎士比亚悲剧选[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96.
	
参考文献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李尔王》的情节再...
 
                
                《李尔王》的情节再...
                
                 当代批评之光——利...
 
                
                当代批评之光——利...
                
                 兴衰•未来&...
 
                
                兴衰•未来&...
                
                 《西游记》的儿童化...
 
                
                《西游记》的儿童化...
                
                 霍米·巴巴对殖...
 
                
                霍米·巴巴对殖...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霍米·巴巴对殖...
 
                
                霍米·巴巴对殖...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在中国
                
                 《西游记》的儿童化...
 
                
                《西游记》的儿童化...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当代批评之光——利...
 
                
                当代批评之光——利...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李尔王》的情节再...
 
                
                《李尔王》的情节再...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兴衰•未来&...
 
                
                兴衰•未来&...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