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 > 原创 > 详细内容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新中生存——走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发布时间:2016/9/3  阅读次数:2361  字体大小: 【】 【】【

  

      

李晓卫


(西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兰州   730070


   要:形成于19世纪后期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了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文艺的本质和审美特征,阐释了文艺的发展规律。因此,至今仍然彰显着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身份的原因和时代的局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始人当时在阐释文艺问题时往往首先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来关照的,更多地考虑的是文艺的社会作用和政治功能,而后来的研究阐释者们也更加强调和突出了这一特征。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的文学现象,面对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和理论的冲击,面对来自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某些挫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发展和生存下去,就不能不面对这些挑战和解答新的问题,从而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自身加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21世纪;坚持;发展;创新


  


                                                        



形成于19世纪的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探讨了文学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诸多问题,反映了文学艺术的本质和特征,阐释了文学艺术的一些发展规律,在当代仍然作为一个重要的文艺理论流派而存在,至今仍然显示着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当今这个时代不论赞同与否都是无法忽视和回避的。但是,由于时代和身份的原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始人在阐释文艺问题时往往首先是从政治的角度出发来观照和论述的,更多地关注的是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后来的众多阐释者和研究者们也更加强调和突出了这一特征。面对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文学现象,面对20世纪以来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创作和理论的冲击,面对来自当代资本主义的挑战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些挫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要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就不能不面对这些挑战和解答新的问题,从而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对自身加以不断地创新和完善。


在今天我们之所以还应该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主要是基于以下几方面的理由。


首先,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一个科学的、审美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不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而且早在19世纪中叶就根据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状况,预测了人类文学发展的趋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世界文学”的观念。在他们共同写作的《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况,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地方的文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1]一百多年来,人类文学正是沿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轨迹在向前发展,在当前更是形成了各国、各民族文学频繁交流、沟通的繁荣局面,充分证实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预见。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一些相关论述中也阐释了文学艺术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例如马克思提出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2]马克思的这一论断已为人类文学发展史上的很多现象所证实,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繁荣与当时俄国相对落后的政治、经济的关系,已是人们所熟悉的例证,为马克思的这个论断做了有力的诠释。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也具有很高文学修养和造诣。他们不仅爱好并且阅读了西方文学史上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对很多作品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审美的分析。即便是对一些不完全赞同的作品,也是尽量实事求是地予以客观的分析和中肯的评价。例如,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信中评价他的剧本《佛兰茨·冯·济金根》时这样说道:“首先,我应当称赞结构和情节,在这方面,它比任何现代德国剧本都高明。其次,如果完全撇开对这个剧本的纯批判的态度,在我读第一遍的时候,它强烈地感动了我。”[3]可以看出,抛开政治的角度,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剧本在艺术上的成就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样,恩格斯对拉萨尔的这个剧本的艺术成就也是给予较高评价的。他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明确地说:和那些(没有价值的)东西相比,您的《济金根》是值得另眼看待的。“当我说任何一个现代的德国官方诗人都远远不能写出这样一个剧本时,我知道我对您并没有过分的恭维。”[4]不仅进一步对剧本情节和巧妙安排和自始至终的戏剧性等形式方面的特点给予肯定的评价,还对拉萨尔提出的一些戏剧见解十分认同,例如对拉萨尔的德国戏剧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的创作理想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种融合代表着戏剧的未来。虽然恩格斯对拉萨尔在剧本中表现出来的带有唯心主义色彩的悲剧理念及其创作实践并不完全赞同而做了具体的分析和独到的批评,但认为他是从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最高标准来加以衡量的,并且认为《济金根》是经得住批评的,是他推崇这篇作品的最好证明。恩格斯所注重和强调的美学和历史相结合的文学批评观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一样,是一个实践的、开放的和发展的体系,是在不断地发展中逐步完善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提出并反复强调这个观点。恩格斯曾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他又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6]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所以对社会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就因为它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来自实践,都以事实为最终依据。因此,当社会发展变化以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随之发展和完善甚至创新,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来说,也必须要有新的发展和做出新的阐释。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持久生命力的关键。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等人对文学艺术的考察和分析主要是在19世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时代做出的,而对他们身后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状况只能做一些原则性的大致预见。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今天的文学现象日益丰富多彩,原有的理论及其阐释已经不能完全指导和解决今天的文学问题。因此,研究和阐释后资本主义时代和社会主义时代的文艺现象和文学问题,就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者和研究者们所应该实践的主要任务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由于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特定的身份等原因,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当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也只是做出大致的设想和预见,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只能提出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能够提出的问题。在对文学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发展规律的阐释以及对作家作品的分析批评等方面也是如此,他们较多地是从社会伦理和政治经济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文艺问题的。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首先是政治家、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他们毕生都是把对文学艺术的关注同对现实政治的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对待的,文学艺术在他们看来既是一种审美的方式,更是一种战斗的武器。他们在研究和阐释文艺问题的时候,更重视它的社会功能、思想伦理等政治功利原则,而对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尽管也不乏十分深刻的见解,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分析也有着美学和历史的标准。但是,从审美的角度的研究应该说还不够深入或者说未能充分展开。这就给后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以及阐释者、研究者们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余地,同时也造成了在阐释与运用上的一定程度的论争和分歧。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始终把文学艺术问题放在统一的历史过程中来加以考察和研究,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出发,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如前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自身都有着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眼光,在评论文艺创作时提出了历史与美学相统一的科学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他们的特殊身份,在运用这个标准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分析评价时是有所侧重的。也就是说他们往往首先是着眼于作家的思想倾向、作品的思想内容,侧重于从社会的、政治伦理的角度来分析和评价的。对此,我们很容易从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些代表性作家如笛福、歌德、席勒、海涅、拜伦、雪莱和巴尔扎克等人及其创作的评论以及后继者列宁、斯大林等人关于文艺的论述中看出这种倾向。


例如,恩格斯在《给卡·考茨基的信》中,对18世纪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逊形象的“他是一个真正的资产者”[7]的定位和评价,就成为后来无产阶级文学评论认识和评价这个形象的唯一正确标准,把他完全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阶段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典型形象来看待,而这一看法固然是准确的但却不够完整,因为它忽略了鲁滨逊形象身上所有呈现的宗教、文化等多层面的意义。从该部作品中对鲁滨逊形象的描写、塑造上不难看出,鲁滨逊不仅是一个资产者、殖民者,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还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所以,从作品出发全面来看,鲁滨逊形象应该是一个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而不能把他仅仅看成是一个资产者的形象。而在现有的论著和教材里对鲁滨逊的这种传统看法占据主流地位,这而也主要是依据恩格斯的评价从政治的单一角度去解读人物形象得出的结论。


恩格斯在对他的同胞作家席勒及其创作的评价时,也流露出主要是看中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进步的思想倾向。在谈到席勒的成名之作《强盗》时就说道:“他在这本书中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在评价席勒的另一部代表作《阴谋与爱情》也说:“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8]可见,恩格斯对席勒创作的评价主要还是从政治的角度去观照的。在恩格斯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中对他的另一位著名的同胞作家歌德的思想矛盾的精辟分析与评价,也同样是从歌德的政治立场及其对待现实的态度出发而言的:“歌德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当时的德国社会的态度是带有两重性的……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9]在同一篇文章里对稍晚一些的德国诗人海涅的赞扬也同样主要是基于政治因素的考量。文中说:“情节大致相同的题材,在海涅的笔下会变成对德国人的极辛辣的讽刺;而在倍克那里仅仅成了对于把自己和无力地沉溺于幻想的青年人看做同一个人的诗人本身的讽刺……”[10]一褒一贬充分体现了评论者的鲜明的思想倾向。


在谈到19世纪初的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时,马克思对这两位在诗歌创作上不分伯仲的诗人也是从政治的层面给予了不同考量和评价:“拜伦和雪莱的真正区别在于:凡是了解和喜欢他们的人都认为拜伦在三十六岁逝世是一种幸福,因为要是活得再久一些,就会成为一个反动的资产者;相反地,这些人惋惜雪莱在二十九岁时就死了,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而且永远是社会主义的急先锋。”[11]从这样的评价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两位诗人的评论主要还不是基于对他们诗歌创作的艺术性及其成就的考察,而是着眼于他们的诗歌创作与待现实政治的关系和态度。


至于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创作的现实主义成就的肯定,仍然是着眼于他的创作反映现实的容量以及他对待现实的矛盾的态度。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先是称赞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然后又剖析了他的落后的世界观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矛盾,并以此认为“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12]


20世纪初的俄苏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作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列宁,在文学领域里进一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传统,在他撰写的一系列关于文艺问题的文章中更加突出文艺的政治功利色彩,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要求无产阶级文学作为无产阶级总的革命事业的一部分,作为党的机器上的齿轮和螺丝钉,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理论原则。从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评论来看,列宁就19世纪俄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创作所写的一系列评论文章,也基本是着眼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政治伦理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一文,更是突出地体现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作用,指出了托尔斯泰的创作对俄国的价值和意义。文中写道:“如果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就一定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至少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的方面。”[13]列宁在文中进一步分析托尔斯泰思想和创作中的矛盾时也主要是从政治的层面来阐释的,认为托尔斯泰“一方面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另一方面,是一个发狂地笃信基督的地主……”[14]并且认为“托尔斯泰的观点和学说中的矛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几年俄国实际生活所处的矛盾条件的表现。”从而得出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的结论。



以上通过对一些具体例证,分析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始人对西方文学史上诸多作家及其创作的评论,旨在探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建构上的政治功利色彩及其在艺术实践中没有充分展开的审美特征,其意并不在于否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而恰恰是为了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尤其是从当今的视角出发来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前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继承、阐释和运用上,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在前苏联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条化、公式化的不良倾向,由于过分强调文学的党性原则,导致以党的文艺政策来代替文艺理论的指导作用、以各种文件和决议指导和评价创作的现象盛行,把文艺问题当做政治问题,使大量粉饰现实、掩盖矛盾的虚假作品泛滥,这一切明显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的与历史的评价相结合的标准,最终给苏联文学的发展造成巨大的不良后果。


在中国从现代到当代的文学发展中,由于在左翼文学阵营中一直比较看中和强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政治功利原则而忽视审美的评价,导致在文学批评中的庸俗社会学的盛行,出现排斥其他流派而独尊现实主义的倾向,但此时期的所谓现实主义并非真正的现实主义,带有明显的假大空弊病,使20世纪以来的文学发展在相当长的时期走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


而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转换研究视角,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从政治、经济视角转向文化视角,虽然也拓展了研究领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但终因缺乏实践性而未能摆脱片面的缺陷。


以上这些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固然与继承者、阐释者的立场、态度、目的和方法的不同而造成的选择、取舍有关,但在另一方面也不能否认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自身中的一些局限和未能充分加以发展和阐释的方面有关。这就需要今天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阐释者、研究者一方面要正本清源,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来面目,另一方面又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加以创造性地发展和阐释,既要发掘和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精髓和价值,也要分析和指出由于时代的原因和身份的局限,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确也还存在着加以进一步阐发和充分发展的需要。


如前所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因为它是一个科学的、审美的、实践的、开放的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在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的世纪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文学艺术的多方面、多层次发展,原有的文学理论已不够用了,或已不能充分指导和评价今天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但是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文学来说,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仍然是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基本的指导思想。同时,也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纠正在继承上的教条化和片面性的不良倾向和错误做法,坚持和发展已有的成功经验,吸收和借鉴一些符合文艺发展规律的新的理论观点,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加以充分发展和不断完善。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些有独特价值的观点,如强调在历史发展中主体创造的重要性、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整体意识、文艺的自律性和对审美形式的高度重视等。同时,也不妨吸收和借鉴一些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坛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中的有价值的观点,如重视文本研究和对作品细读分析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研究和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和现代化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美学与历史相结合的评价标准,研究和解决在当今的文学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当前和未来的发展中永久保持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在21世纪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发挥其应有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转引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月第1版第6667页。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同上第8182页。


[3]马克思:《致斐·拉萨尔》,同上第89页。


[4]恩格斯:《致斐·拉萨尔》,同上第96——101页。


[5]恩格斯:《致弗凯利威尔涅茨基夫人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584页。


[6]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17页。


[7]恩格斯:《给卡·考茨基的信》,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90页。


[8]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9][10]恩格斯:《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6-257页、253页。


[1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61页。


[12]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63页。


[13][14]列宁:《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列宁全集》第1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


1、佛克马、易布思:《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8年版。


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7月第1


3、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Persist in Development, Survive in Innovation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21st Century


Abstract: Formed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with the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has discussed many issues of literary and artistic creation and appreciation, reflecting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and expounding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Thus, still it reveals strong and lasting vitality.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identity and times, when expounding literature and art issues, the founder of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as often from a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giving more consideration to the social role and political fun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nd the later interpreters also more stressed and highlighted this feature. Faced with today's increasingly complex social life and more plentiful literary phenomenon, confronting the impact of creation and theory of western 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 since the 20th century,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from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and some failure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st movement, the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will have to face these challenges and answer new questions, if it wants to develop and survive,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develop and improve itself.


Key words: Marxist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art; 21st century; persist; development; innovation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063号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