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外国文学 > 原创 > 详细内容
兴衰•未来•反思 ——读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
发布时间:2019/5/13  阅读次数:2350  字体大小: 【】 【】【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18级比较文学     胡静


摘要:“文化理论的黄金时期早已消失”。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这本书出版之后,在学术舞台上引起轩然大波,一度被认为是宣布“理论之死”的大作。本文通过文化理论兴衰的原因、“理论之后”的理论未来、“理论之后”带来的反思等三个方面对本书的构架进行分析。

  

关键词: “理论之后”;理论兴衰;理论的未来;反思

  

在《理论之后》的前言部分,特里·伊格尔顿说:“此书主要为对文化理论现状感兴趣的学生和一般读者而作,而我希望对这一领域的专家们也会有用,重要原因是它驳斥了我所认为的正统的文化理论。我认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致力于解决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以适应我们政治局势的要求。我将努力阐述其原因并提出补救措施。”1这几行简短的文字可谓是对此书宗旨的明确阐述,简洁的文字都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如:“什么是如今正统的文化理论?”;“正统的文化理论没有重点思考那些足够敏锐的问题?”;“文化理论要适应什么政治局势的要求?”等问题。

《理论之后》全书共八章,伊格尔顿在书的前四章,对过去的文化理论的兴起和得失进行反思,并对当下糟糕的文化理论现状加以了严厉的批判,但这只是指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并不能证明是在为“理论之死”大唱赞歌。作者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反思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出真正的问题是他接下来思考理论未来的前提,所以在本书的后四章就是伊格尔顿对理论的未来进行的思考。

文章对文化理论的起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对缓慢消失的文化理论进行了反思与追念。伊格尔顿追溯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种文化理论的发展轨迹,深究了理论目前遭遇困境的原因。

(一)文化理论兴衰的原因

他首先反思了文化理论兴亡的原因:1西方文化理论是19651980年代的产物,这段时间的政治左派处于政治上的强势期地位,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如:民权运动,学生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反战与反核运动,妇女运动在当时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政治运动带来了文化解放的全盛,整个社会处于文化的转型期,反文化理论就是根植于这一时期。2除了政治左派运动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同时在这一时期也是文化在资本注意社会的发展的超重要的时代,大众文化、亚文化,时尚崇拜开始兴起,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这对文化理论的兴起里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是这种繁荣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作者在《理论之后》曾提到A.“随着1970年代的过去,许多激进分子开始放弃过去的理想,朝向去政治化的80年代和90年代的进程展开。”2如“五月风暴”等政治运动的失败,后殖民政权被驱逐,新的殖民取而代之,民权运动的命运也是如此,正是这些政治上的失败,使文化理论失去了其发展的社会因素。从西方文化理论的兴起可以看到,文化理论的活力是根植于社会发展生活,如果文化理论不再关注现实,完全地去政治化,那么文化理论的生命力就会枯竭。B.伊格尔顿指出今天的文化理论由于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而走偏的现象,今天“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其他类似的思想,已经不再如过去般是个性感的题材。作者在《理论之后》的第四页写了今天文化理论的处境:“有能之辈构想出的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后结构主义以及类似的种种主义风光不在,新的一辈没有拿出与前辈比肩的东西,相反的是,却把目光转向了“性”。在一批略显狂野的学者身上,对法国哲学的兴趣已经让位于对法式热吻的迷恋。在某些文化圈里手淫的政治远远要比中东政治来的更令人着迷。社会主义已彻底输给了施虐受虐狂。在研读文化的学生中,人体是非常时髦的话题,不过通常是色情肉体,而不是饥饿的身体。对交欢的人体兴趣盎然,对劳作的身体兴趣索然。讲话轻声细语的资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们在图书馆里扎成一推,勤奋地研究着像吸血鬼迷信、挖眼睛、电子人、淫秽电影这样耸人听闻的题目。”3伊格尔顿用讽刺的口吻批评了当下文化理论对社会政治的疏远,成了文化理论研究中的智力游戏,这在作者看来是背离文化理论的初衷。C.在本书的P44页,“在所谓的第三世界里,饱受摧残的人们所欢迎的是社会主义,他们并不会热切地将符号学或接受理论搂在怀里。而现在,社会主义这种码头工人和产业工人所从事的地下活动,已经变为温和而有趣地来分析《呼啸山庄》的一种方法。”4在作者眼里,他肯定后殖民研究是文化理论的最大成就之一,然而新一代后殖民思想的研究者,对撼动世界的重要政治事件的记忆却少而又少。在本书的P12,“多数后殖民理论者把交焦点从阶级和国家转向了族群,而族群大致上是一种属于文化的议题,因此,后殖民理论的焦点转移也是从政治转向文化。这种去政治化的转向夸大了文化在后殖民主义问题中的作用,遮蔽了阶级斗争中基层问题,对现实的残忍视而不见。”伊格尔顿把这种现象称为“政治失忆症”(文化掩盖的残酷不平等和历史记忆的淡忘)。文化理论已不像早期那样参与社会政治,丧失革命可能性,因此当代文化理论的衰落也在所难免了。D.作者在第三章《通往后现代主义之路》对文化理论的兴衰也做出了细致的分析。认为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泛滥,对早期的文化理论也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在伊格尔拉看来,后现代主义在认识论上是片面的,简单的,绝对化的,是形而上学的变形;在政治上怯弱的、不负责的,甚至是反动的。后现代主义把政治问题和权利关系完全置于语言和性的范畴,在远离现实权利关系的飞地里进行“颠覆活动”,异想天开地把嬉戏和快感看作文化变革的最佳形式,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后现代主义政治中有一种反动的倾向,把市场看作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形式。作者在《后现代主义的幻想》这本书P152-153中甚至忧虑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终结”情绪会引向新的法西斯主义。总之,伊格尔拉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并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导致文化理论衰落的罪魁祸首。

(二)“理论之后”的理论未来

从主观性、客观性、道德层面、真理层面对文化理论的消失进行剖析,为更好地提高文化理论的地位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伊格尔顿在后四章重点就真理、道德、客观性、革命和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从而在新的维度上建立了理论构架并阐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他认为重大的变革是必须的,惟其如此,方能创造“一个可以喂养饥饿者的世界。”“由于地球悲惨的状态,社会变革是必要的,由于物质的进步,社会变革也是可能的”,“革命的特征在于他们有多深刻,而不在于有多么快速,血腥或突然。”在伊格尔拉的眼里“理论之后”的理论必须采取激进的、革命性的立场。“在某种意义上,处于体制底层的人们是与体制无关的,而这使得他们可以自由的建立出另一种体制。”无产阶级代表了那些被拒绝在现存体制门外的人们的“非存在”,那这些人完全没有参与的现体制,从而可以成为另一种未来的空意符。而且,无产阶级的人数仍在持续的增加中。“当你的处境已经不能再糟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善它,在挫折面前建立新的生命。”“我们当下的政治秩序是建立在人类剥夺的非存在之上。我们必须以另一种同样建立在非存在之上的政治秩序来加以取代。虽然深处于我们内心的非存在会扰乱我们的梦想,使我们计划受挫,但它也是我们为一个更光明的未来所付出的代价,它是一种使我们对人性的开放本质保持性念的方式,因此,它也是一种希望的源头。”因此,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式的革命性立场已清晰明朗,后四章的表述带有哲理性、反思性特点,驳辩性和革命性的意味,他建立起来的理论之后的理论,不仅是文学的,艺术的和文化的,还是意识形态的,革命的政治的。

(三)“理论之后”带来的反思

很多学者认为这是宣布“理论死亡”的力作,因为伊格尔顿在该书第一章的第一句话便是:“理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并且列举一系列的辉煌理论家已经逝去,评判了当今的文化理论现状,说后辈是仰望前辈的鼻息,提不出新的观点,并指责了文化理论对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危机感。所以本书的前四章就是在说文化理论的丧钟已经敲响。但是通过后面的阅读,结论恰恰相反,作者认为理论没有终结,他甚至说文化理论之后仍是理论。理论不分之前和之后,因为理论一直存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需要对理论有重新的认知,理论会因时间、环境的变革而发生改变,其终结之说只是因为不能适应社会的改变需要革新。而是对既有的理论进行解构和反思,使其重新焕发光彩。

结语

结合中国理论界的实际情况,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文化理论。并且有大量的作家借助这些理论进行了文学创作实践,迎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期。甚至在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们依然不能拜托西方的文学理论进行个性化的创作和分析文学作品。似乎对西方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可怕的依赖感,如今面对“理论之死”的呼声,我们如何挽救中国甚至东方国家在理论舞台上的话语缺失。

  

参考文献:

1】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3页。

2】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0页。

3】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页。

4】特里·伊格尔顿《理论之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44页。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copyright 2010-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063号

访问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