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 
	                       研一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赵鑫
	摘要:《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笔下的四大喜剧之一,其中犹太人夏洛克的人物形象一直备受人们争议。从最早的教科书对他的贪婪无耻、凶狠狡诈的评价到如今学界对他的喜剧中的悲剧人物的评价,夏洛克的人物形象也在人们心中慢慢发生着改变。本篇论文着重总结夏洛克在学术界的形象分析,从宗教、种族的方向来全面解析为何夏洛克身上也有着浓厚的悲情色彩,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他又是怎样丰富立体地展现出他所处的时代对于犹太人的嘲讽和压迫,以此来说明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并不是具有单一的好坏形象,而是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充满了鲜明的两面性。
	关键词:犹太人、喜剧中的悲剧、基督教徒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一生辛勤劳作,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的文学遗产,他所创造的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像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可以说标志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所达到的一个文学艺术的高峰。而在喜剧方面,莎士比亚也同样取得很高的成就。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抱有美好的理想,深信人类的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这种乐观主义的精神是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的基调,而贯穿在他那些最优秀的喜剧中,两个相互联系着的主题思想是:清晰地表达出要求个性解放、热爱现实生活、歌颂真挚的爱情等人文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拿笑声做武器,对于各种各样阻挠社会向前发展的封建保守势力,给予无情的反击。
	诗人在赋予他的喜剧以鲜明的社会意义的同时,有意识地把专门偏重情节,充满“巧合”“误会”的喜剧,逐渐转变成一种在当时说来是新型的性格喜剧。而《威尼斯商人》就是这样一种在“巧合”中诞生的喜剧。 《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犹太人》,这出戏于1598年首演,可能是莎士比亚在1596年前后完成的。它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喜剧,主要故事来源于意大利短篇小说《呆子》,与莎士比亚同代的马洛曾据此写过剧本《马耳他岛的犹太人》。莎士比亚在此基础上所写的这个剧本,日后成为了在西方家喻户晓的作品,也成为了在中国莎士比亚戏剧最受欢迎和重视的戏剧之一,而其中犹太人夏洛克的人物形象,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分析和争议。
	一直以来,尤其是“文革”结束后,我国对外国文学研究重新开始起步,除散见于学术刊物的一些评论文章外,教科书对于《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形象评论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夏洛克作为高利贷者,是高利贷资本的代表,是一毛不拔的守财奴,是应该被否定的,他符合了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利贷掠夺者的典型形象,“在他的身上生动而又具象征意味地体现了资产阶级金钱崇拜、血腥掠夺、冷酷无情、吝啬贪婪、凶狠狡诈和假仁假义等丑恶本质”,而在舞台上诠释夏洛克的演员们也尽量将它塑造成了一个凶狠的魔鬼、一个滑稽的恶棍。尤其是在这场戏剧的高潮处,爱财如命的夏洛克一反常态,不仅不要比借款多几倍的还款,还要一块无用的人肉,可见其心胸狭窄,复仇心极重,一遇机会便要疯狂报复对他不利的人,非要置对手于死地不可,充分体现了他的冷酷无情。而结尾他对别人的谩骂反唇相讥,败诉以后他又想要三倍的还款,贪吝的本性又再度展现,守财奴的本相暴露无遗。因此,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极端利己的坏人,一个不折不扣的恶魔。
	然而随着新时期文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尤其伴随着外国文学研究走向繁荣,关于夏洛克形象的评论也逐渐发生了改变,他的形象也成为了莎士比亚戏剧人物中最受关注的人物之一。而因为对他的形象由批判到同情的呼声也引发了人们对《威尼斯商人》是喜剧的质疑,使这部莎翁的经典之作披上了一层沉郁的悲剧色彩。
	纵观夏洛克在《威尼斯商人》中出场的画面,一位以放高利贷为主要职业的犹太人,与莎士比亚用诗意的浪漫主义塑造的集真善美于一身的波希霞对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个以放高利贷大发横财的人为了给自己不光彩的行业辩护,在他的仇人安东尼面前唠唠叨叨地搬出了《旧约》上的一段故事,借犹太人奉为最神圣的经典来证明了投机取巧的重要性,提出了“积财就是积福”的人生信条,并且为自己的重利盘剥找到了“合法”的依据,可以说,这一信条的提出揭示出了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一钱如命唯利是图的吝啬鬼本质,也展现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所谓“勤俭起家”背后的罪恶发迹史。
	然而,莎士比亚塑造的人物并不止于一个定型的坏人形象, 夏洛克的人物性格也并没有完全以一个千夫所指的恶人形象流传下来,在他高利贷者的背后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身份—一个受欺辱的可怜犹太人,尤其是当他失去了女儿又破了财,并且又受到基督教徒们的刻薄嘲讽时,他说的“他曾经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块钱的生意,讥笑着我的亏蚀,挖苦着我的盈余,侮蔑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他不是吃着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武器可以伤害他,同样的医药可以疗治他,冬天同样会冷,夏天同样会热,跟基督教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们要是用刀剑刺我们,我们不是也会出血的吗?你们要是搔我们的痒,我们不是也会笑起来的吗?你们要是用毒药谋害我们,我们不是也会死的吗?”时,他的悲情气息立即扑面而来,他的控诉、来回走动的身体、专注的眼神、认真与咆哮,都代表着受排斥的犹太人的反抗。他宁愿不要双倍、甚至几倍的赔金,也要安东尼身上的一磅肉,只为了报复基督教徒们对于犹太人的歧视。
	众所周知,犹太民族问题是欧洲长期存在的、为封建教会所极力利用的一个尖锐复杂的少数民族问题。尤其是中世纪时期,犹太人被欧洲各国视为劣等民族,在宗教上受迫害、政治上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和自由、在经济上受到种种限制。所有的犹太人要戴红帽子以标示身份,犹太人只能统一住在犹太区,犹太人不被允许拥有任何产业。有能力从商的犹太人被迫只能从事一项可以赚取利润的行业——放贷。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都受到迫害、歧视、劫掠和残杀,遭受了数不尽的屈辱和压迫。因此他们对于自己寄人篱下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为了生存,为了争得与其他民族平等的地位,他们团结对外,遵守法规,发奋自强。但是,犹太人精于商务金融,在这个领域中,他们也有时不讲人道与道德,充分利用许多别人不屑利用的机会而致富,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只要有机会,只要不违法,不惜做过于残忍,刁钻,卑鄙的事。然而正是这一行当引来更多的仇恨与暴力:几个教士以“丧良心”的罪名就可以判处放贷的犹太人死刑……面对此情此景彷徨无助的夏洛克试图寻求同为商人的安东尼奥的同情,可换来的却是一脸口水。到了夜间当悲凉的夏洛克与其他犹太人被赶回犹太区时,浮浪的公子哥儿们却自由自在地进出犹太区寻欢作乐。因此,夏洛克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遭受歧视,进而对周围人充满戒备和复仇心理。这个可怜的犹太商人生活在被基督教徒和贵族包围的社会中,尽管拥有财富却饱受着歧视、侮辱、讥笑。他仇视身边那些挥霍祖产、生活浪荡的公子哥儿。于是,当机会来临之际,夏洛克希望能够狠狠地报复一下这个对待他和他的民族不公正的社会。只是,他的败诉终究注定了他的失败,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他的复仇之剑终究未能伤及安东尼奥的一根毫毛,相反却刺伤了自己。
	因此,虽然夏洛克是以一个吝啬的、残忍的高利贷者这样一个戏剧小丑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的,但是当我们进到特定的宗教和社会历史背景下来解读这个人物时,我们就会发现作为犹太人的夏洛克只是是种族歧视和宗教迫害的栖牲品,他身上所承载的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还有种族和人性的悲剧,可以说夏洛克这一人物性格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尽管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 却一直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犹太人的历史是流浪的历史,犹太人被看作是“异化的代表”, 他们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 无法融入主流社会。犹太人因受迫害而不敢购置产业,他们只得收集大量现金, 以放高利贷为业。既以放高利贷为业, 犹太人就不得不谋取重利。而安东尼奥的无息贷款无意间阻截了他谋利的来源,因而他憎恨他。而夏洛克坚持要割下安东尼奥的一磅肉来履行他们之间的契约而毫无怜悯与同情, 这种行为确是基督教义所不能容忍的。仁慈在基督徒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夏洛克的贪婪和残忍使得他在威尼斯城树立了很多敌人。
  然而,我们应该想到,并不是夏洛克不仁慈, 而是他不再相信那些基督徒所谓的“仁慈”。事实上, 作为犹太人, 夏洛克在基督教社会中长期受到歧视和排挤。安东尼奥就憎恨犹太民族, 曾在商人会集的场所当众辱骂夏洛克,“ 安东尼奥先生, 好多次您在交易所里骂我, 说我盘剥取利, 我总是忍气吞声, 耸耸肩膀, 没有跟您争辩, 因为忍受压迫本来是我们民族的特色。您骂我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犹太袍上, 只因为我用我自己的钱博取几个利息”由此可以说, 是夏洛克在基督教社会中所遭受的不公平的待遇使得他具有强烈的复仇心理, 从而扭曲了他的性格。
  而且,在夏洛克的性格中也并不是一无是处,仔细阅读,从细节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夏洛克人物性格中积极的一面,他机智,勇敢,能言善辩。在本剧第四幕第一场中 ,夏洛克在威尼斯法庭上的反应及以一人之口对众人之舌的辩论 ,正是他机智的表现。他或用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 ,或用反问加强语气 ,或用冷嘲热讽迫使对方无言以对 ,或用生动的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词锋逼人 ,令人难以招架。在整个法庭上 ,我们无法找到一个真心想帮夏洛克的人。即使是公爵在开庭前的规劝、 波西霞在判决前的调解 ,也只是在帮安东尼奥 ,希望夏洛克发慈悲 ,却没有真正站在他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公爵委婉耐心地对夏洛克讲道:“犹太人 , 我们都在等你一句温和的回答。”希望夏洛克在最后关头显出仁慈恻隐来 ,对安东尼奥遭受的巨大损失表示怜悯。但夏洛克机智应对 ,马上反驳: “一定要照约执行处罚 ……因为一个人的感情完全受着喜恶的支配 ,谁也做不了自己的主 ……现在您不是已经得到了我的回答了吗 ?”另外 ,安东尼奥的一个朋友葛莱西安诺却暴躁易怒 ,总是对夏洛克出言不逊 ,张口就骂: “万恶不赦的狗 ,看你死后不下地狱 ! 让你这种东西活在世上 ,真是公道不生眼睛……你的性情像豺狼一样残暴贪婪。”是这样的恶言恶语也没让夏洛克退缩 ,他用不多的几句话就表明了自己无所谓的态度: “除非你能够把我这一张契约的印章骂掉 ,否则像你这样拉开了喉咙直嚷 ,不过白白伤了你的肺 ,何苦来得呢 ?”还有波西霞 ,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新女性形象的代表 ,聪明、 机敏、 博学 ,即使是在她调解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时,夏洛克也有话可说。当波西霞希望夏洛克慈悲一点时 ,夏洛克立即发问: “为什么我应该慈悲一点?把您的理由告诉我。”他还表示自己做的事自己当 ,只要求法律允许他照约执行处罚。从上述例子中 ,夏洛克的机智与能言善辩可见一斑。
	但是夏洛克在金钱上表现出来的贪婪, 残酷和不义之财的取得等特点将他置于“他者”的境地中, 成为基督教和社会现实的替罪羊。最终, 法庭判决让夏洛克皈依基督教似乎是一种仁慈的行为, 但究其实质, 仍然是基督教与犹太教争执的结果。 基督教以改变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作为精神上的胜利,安东尼奥正是以此来获得自己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矛盾不仅是高利贷者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且是犹太民族与基督教徒之间的矛盾。因而,也可以说,夏洛克只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宗教背景下诞生的一个替罪羊,他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色彩。
	西方评论界就曾有很多对夏洛克表示同情的。如海涅曾提到一位英国妇女在看完四幕一场之后,曾哭叫着说这可怜的人是冤屈的。雨果也说夏洛克与任何一个高利贷者都不同,他代表整个希伯来教和犹太人,他的伟大在于表现了一个处于压迫状态下的民族。更有很多人认为这个邪恶的犹太人形象其实要比坎伯兰笔下善良的犹太人形象在人们的心中要深刻得多。他们甚至觉得这个可怜的犹太人对基督教徒的报复与他收到的伤害至少是相当的。他被人瞧不起,忍受压迫和屈辱,被女儿背叛,省吃俭用的钱被女儿偷走与基督教徒私奔,钱借给仇人过了期限依然没有归还,最后被判有罪没收财产,失去了所有包括亲情。与他遭受到的这些相比,他有理有据地就成为了一个怀恨者,一个被别人侵犯的程度与自己犯罪程度想等的人。如果说他实施报复的手段有些过激的话,他也确实有充足的理由,他解释自己为什么“对于安东尼奥抱着久积的仇恨和深刻的反感”的那段话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他似乎是在代表着自己的种族在复仇。由于长期以来念念不忘每天受到的侮辱和伤害,他养成了一种极端愤世嫉俗和冷酷无情的性格。在他充满恶意的怨恨中有一种强烈的和深刻的正义感。因此当悲愤的夏洛特决定挑战天主教徒们的权势,不顾官府的威胁,不顾别人的谩骂,坚持要安东尼奥按借据钱债肉偿时,他的反抗成为了一种呐喊。在他的坚持下,道貌岸然地权贵们乱了阵营,巴萨尼奥也带着两倍的金钱从佛蒙德的安乐窝赶回威尼斯试图摆平夏洛特。当被他拒绝后,强势的权贵们祭出了最后的一招:偷换概念。波西霞冒充博士来审理案件,偷天换日,强词夺理地混淆黑白,最终把夏洛特逼上了绝路。记得有人曾说夏洛特被仇恨蒙蔽了头脑,为什么要执著于自己动手割安东尼奥的肉,让安东尼奥自己动手好了——我不管你怎么做,总之我要一磅肉,生死与我不相干。然而这并没有用,当司法解释权掌握在强势集团手里的时候,夏洛特无论怎样挣扎,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趴在地上老泪纵横。正因如此,即使是一个最能容忍的犹太人,不断受到各种的抢劫、驱逐、辱骂、蔑视,甚至是活活烧死的威胁也会使他乖戾起来,也会使他失去仁爱之心。报复的欲望来自不公平的对待,夏洛克那掩藏在犹太长袍下的骄傲的灵魂被不断受到的挑衅所激怒,他力图通过孤注一掷的手段来合法地报复加在他本人和整个民族头上的谩骂和压迫。他积极地进行反抗复仇,最后失败,因此最终成为了种族、宗教文化冲突下的悲剧人物。而当权贵们伪善地饶夏洛特不死而强迫他皈依天主教的时候,当夏洛特悲凉地站在雨中被同胞们拒之门外时,这个犹太人已经死了。
	综上所述, 夏洛克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是当之无愧的, 他不同于以往的一些伟大作家所塑造的一系列的吝啬鬼形象,他是英国舞台上第一个人性化的有血有肉有自己个性的犹太人。他的性格鲜明突出而又有概括性, 他的形象是丰富的、复杂的, 既带有时代的印记,又刻上了阶级的纹章, 同时还具有民族的特色。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法律原因使得莎士比亚在塑造夏洛克的时候具有两面性,即既有取人肉之心的可恨,也有受欺辱之处的可怜。莎翁借夏洛克之口让我们听到了受压迫民族的心声,教会我们正视夏洛克,正视任何一个民族。
	参考文献
	1.(中)张丽 著 《莎士比亚戏剧分类研究》 2009年9月第1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中)张冲、张琼 著 《视觉时代的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电影研究》 2009年3月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3.威廉·哈兹里特 著 顾钧(译)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人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英)查尔斯·兰姆、玛丽·兰姆(著)萧乾(译) 《阅读莎士比亚永不谢幕的悲喜剧》 百花文艺出版社
	5.(英)莎士比亚 著 方平(译) 《莎士比亚喜剧五种》 2011年1月1版 上海译文出版社
	6.任静 《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人物形象分析》 贵阳学院学报 2015年2月12日刊
	7.鲍庆弘 《再论莎翁笔下的夏洛克人物形象》 辽宁师范大学 2007年3月30日刊
 最新评论
最新评论 《李尔王》的情节再...
 
                
                《李尔王》的情节再...
                
                 当代批评之光——利...
 
                
                当代批评之光——利...
                
                 兴衰•未来&...
 
                
                兴衰•未来&...
                
                 《西游记》的儿童化...
 
                
                《西游记》的儿童化...
                
                 霍米·巴巴对殖...
 
                
                霍米·巴巴对殖...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莎士比亚第十八首十...
                
                 《罗密欧与朱丽叶》...
 
                
                《罗密欧与朱丽叶》...
                
                 霍米·巴巴对殖...
 
                
                霍米·巴巴对殖...
                
                 莎士比亚在中国
 
                
                莎士比亚在中国
                
                 《西游记》的儿童化...
 
                
                《西游记》的儿童化...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精神分析视域下莎翁...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解读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论欧洲中世纪文学与...
                
                 当代批评之光——利...
 
                
                当代批评之光——利...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多元文化视野中的鲁...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试论巴尔扎克创作中...
                
                 《李尔王》的情节再...
 
                
                《李尔王》的情节再...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生态批评视阈中的叶...
                
                 兴衰•未来&...
 
                
                兴衰•未来&...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在发展中坚持  在创...
                
                | 版权所有© 中外文学研究课题组 |